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注】①杇:粉刷。②诛:深责。

    1. (1) “观其所由”中“由”的意思是,“廋”的意思是
    2. (2)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1.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 (1)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表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应当诚心待人,充分尊重别人。
    2.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坚毅精神的概括。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晳用“”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 1. 按要求填空。
    1. (1) 浴乎沂,,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 (2) 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3. (3)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 1. 下列对相关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等人谈话之后离去,只有曾皙留下与孔子单独交流,从他的提问来看,他并不赞同孔子对子路等人的态度。 B . 《齐桓晋文之事》一开头,孟子就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这是因为他从儒家主张仁政的观点出发,认为武力征服的方式是野蛮的,不足取的。 C . 《庖丁解牛》启示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规律办事;而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要敬慎戒惧。 D . 《鸿门宴》情节跌宕:项王大怒、项伯夜访,局势由急趋缓;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平地再起波澜;沛公逃归、张良留谢,去后余波,荡漾无际。
  • 1. 指出下列人物性格。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

  • 1.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曰:)“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 , 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拜住袖A其疏入B谏C其略D曰E世祖临御F三十余年G每值H元夕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②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5. (5)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可以互训,吴师道在《张文忠公云庄家集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
  •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羁游饯别

    王勃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首联中的“悬”“倦”二字生动传神,请结合全诗情感简要赏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4. (4) 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
    5. (5) 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
  • 1. 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应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同性问题的不同解答?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