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乎舞雩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 (3) 在曾皙述志之后,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4. (4)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他们师生之间的情景。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面对孔子的问志,其不同的言谈和神态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体现出子路性格的直率;“”两句体现出冉求的谦虚;曾皙通过“”的回答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体现出性格洒脱与谦恭。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 以吾一日长尔                  异三子者之撰 B . 因之饥馑                          毋吾 C . 或知尔                             其礼乐,以俟君子 D . 子路率而对曰                 鼓瑟希,铿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1) 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乎舞雩 B . 赤也为之 C . 曾皙        D . 端章甫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
    2. (2)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地表达自己治国能力不足而需君子协助的句子是“”。
    3. (3)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表明自己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的志向的句子是“”。
  • 1.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以吾一日长尔     乎:语气词,吗 B . 方六七十,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 . 子路率尔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 . 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
  • 1. 写出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循循善诱,开场白“”,以一种和蔼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平等、轻松的交谈环境。孔子做出假设来引导学生述志的句子是“?”用“?”句,鼓励曾晳说出自己的志向。
    2. (2) 从“”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轻率、急躁。子路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将一个“”的内忧外患的国家治理得强盛、知礼。
    3. (3) 《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达到“”。
    4. (4)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
    5. (5) 《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 , 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执事,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哲宗幼冲,太皇太后临政,遣使问所当先,光谓:“开言路。”诏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悦者,设六语云:“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徼幸希进;下以眩惑流俗。此者,罚无赦。”后复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

    (《宋史·司马光传》)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浪线的文化常识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是(   )
    4. (4) 翻译文中划线句。

      安石执事,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

  • 1. 名句默写。
    1. (1) ,铿尔,,对曰:“。”
    2. (2)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
    4.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的句子是:“。”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