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热(chì)     曲(quǎn)        火积薪(cuò)     色厉内(rěn) B . 媚(chǎn)     候(sì)            鞭入里(pì)     暴天物(tiǎn) C . (nè)     悍(piāo)        引高歌(hánɡ)     飞来祸(hénɡ) D . (qiào)     首(qiáo)        自怨自(yì)     体裁衣(liànɡ)
  • 1. 下列字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仗义直言 抑扬顿挫 切磋技艺    B . 黔驴计穷 乌烟瘴气 受益匪浅 C . 加官进爵 流连忘返 独当一面    D . 过目成诵 死不瞑目 张皇失措
  • 1. 下列字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自力更生 寅吃卯粮 画地为牢    B . 各行其事 适得其反 徇私舞弊 C . 淋漓尽至 叠床架屋响彻云霄    D . 信口开河 要言不繁 振振有辞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拾(zhé)  迷(wǎnɡ)        歇(qì)         开天地(pì) B . 别(zhēn)   思(cǔn)        动(rǔ)        尽职守(kè) C . 染(rú)     帖(yù)         肴(zhuàn)     羽而归(shā) D . 发(bènɡ)   麻(bì)         角(jī)         背谈天(bào)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 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 . 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 , 命途多舛。 C . 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 . 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 1. 诗歌鉴赏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②愁胡:胡人深目,状似悲愁。形容鹰眼色碧而锐利。③绦镟:这里指系鹰用的丝绳和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文和小说中的物象,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或道具意义上对象化的存在——如铺叙场景陈设,以展现人物活动环境;描写山川风物,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呈现日用起居之器皿,以暗示人物身份等等。中国文学中的物象更多地被表现为一种“意象”,可以“赋”、可以“比”、也可以“兴”。它投射和寄托了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过往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就是“心”的外在形式。一方面,泪眼可以问花,人与隔雨的红楼,也可以心物相望,彼此窥探心思;另一方面,物象恰恰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是时间箭镞的回响,是瞬息万变的时间之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中国人用来记述、追忆时间的物象通常有两类。第一类是名胜古迹,它作为历史遗存,大至巍峨的城池宫殿、巷陌街道,小至埋入沙中的箭头、坐轿前的断肠銮铃。将箭头磨洗即可听到前朝的萧萧马嘶,而感慨东风周郎、铜雀春深;夜雨闻铃则令人肠断欲绝,仿佛连行宫的月色也凄冷刺心。

    另一类用于标刻时间和空间的物象,则是自然之景。对杨慎或是辛弃疾而言,滚滚东去的长江,俨然就是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樵,在青山常在的背景中,目赌夕阳几度、朝代兴替、强虏灰飞烟灭。而陈与义在“长沟流月去无声”的寂静之中,也感受到了“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伤感与悲痛。在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咏叹之中,一国之兴衰,似乎不过是不变山河的浮光掠影。在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际,竟然也有“山河仍在”的慰藉。

    毋庸讳言,在所有山川风物之中,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歌咏最多的核心意象,正是“月亮”这个超级典故。每当诗人们抬头望月之时,月亮显然就成了联想和记忆的枢纽。一方面,它所凸显的是同被朗照的共时性幻觉,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似乎整个长安城在融融的月光下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杵声之中,而“捣衣”这一行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玉关良人”联系在一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亦形象生动地将自己与远在他乡的思慕对象,置于同一个苍穹之下。

    另一方面,月色自古就有,赏月之人亦如恒河沙数。被月光所照亮的,既有秦、汉的雄关,唐、宋的二十四桥,也有明、清的秦淮河水。将时间“纵轴上”的意象,强行拉至空间并置的“横截面”,自然的物象所串联起来的,恰恰是纷乱历史的时间碎片。有时,“望月”这一日常行为所连接起来的,还有时间长河中的芸芸众生——诗人在这里抒发的幽思,并无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正是历史性的无名个体。诗歌所呈现的主题既非怀人,亦非思妇,而是对时间本身的抽象思考。

    (摘编自格非《物象中的时间》)

    材料二:

    诗人比常人更敏锐地意识到:生死问题乃是时间问题的核心,人的时间意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恰处于时间的有限与无限一对基本矛盾之中,一方面,人的个体生命是绝对的有限。另一方面,人又于群体生命的延绵中体验到无限的含义,每个人都在本能地渴求以有限之身而入无限之境。这样,人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就很自然地集中到对时间的思考上,时间相对于人生也就具有了普遍而本质的意义。

    如何化解有限与无限这一对基本矛盾呢?中国人不接受彼岸世界的诱惑,这决定了中国诗人只能采取从此岸亦即从有限中体验无限的方式,而这只有通过有限时间的价值绝对化才能实现。中国诗人主观地赋予他所体验到的时间一种普遍意义,通过时间的价值生成而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由此突破具体时间的限制而体验到无限的意义。中国诗人实现了一种时间的转换,即在内心转换一下时间的透视侧面,使时间的具体意义无碍地升华为一种普遍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时间意识支配下,中国诗人建成了自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时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诗人自我超越了具体时空限制而化为茫茫宇宙唯一的认知标准,时间可以因人而宜,人心可以自由往返吐纳,具体时间被淡化了、被消溶了,有的仿佛只是一体同仁、普运周流。诗人可以对不同时空中的经验一见如故,所谓“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个体时间被衍化为一种历史时间乃至宇宙时间,人也由此实现了对有限的超越。

    中国诗人透视时间的视野非常广阔、贯通,面对历史和宇宙,他所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表象,而恰是未被分割、川流不息的现象本身。这使得中国诗人意识中的时间既可流淌于巨山长川之间,也可栖止于小花小草之上,但无论在永恒的山川还是在易凋的花草,时间都具有同样自足的意义。无疑,这种时间已在很深层次上接近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从本质上讲,它无法完全被逻辑和经验所接纳,而只能属于诗,一种本体的诗。

    (摘编自王向东《中国古典诗歌与时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4. (4) 材料一在论述“物象中的时间”时,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请简要分析。
    5. (5) 闻一多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具有“宇宙意识”。请结合材料,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 1. 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 . 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 . 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 . 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桂枝香,词牌名。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②门外楼头,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运用的灵活性,能有极大的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相、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对子,纯粹作点zhuì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bì,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文法 , 遵循着中国建筑的词汇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以及注音字的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