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把下面的字写正确,写端正。

  • 1. 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和同学交流。
    1. (1) 我选择第①个问题与同学交流。

      我的阅读体会:我知道地道由等组成。看到这样的构造,我想说:。​

    2. (2) 读完课文,我能解答第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 1.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 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夺泸定桥

        1935 年 5 月,北上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桥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要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 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 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 20 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 120 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 7 点钟,离泸定桥还有 55 公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起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 29 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数十米高,是由 13 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 2 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 9 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 3 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站在桥头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连,22 位
    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钓一发的时刻,桥头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一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 语文 第十册》,有改动)

    1. (1)  本文约 1100 字,我的阅读时间约分钟。
    2. (2)  选择一个自己提出的问题,试着解决,并把答案写下来。

      我的问题:

      我的回答:

  • 1. 写含形容地势险峻战略价值高的成语。(写五个)
  •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侵略

    妨碍

     

     

  • 1. 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鸡毛信

    海娃14岁,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

    一天傍晚,海娃的爸爸交给他一封信,要他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部的张连长。

    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这是一封顶重要顶紧急的鸡毛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那就走大路吧。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藏好以后,海娃把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

    “站住!”鬼子吆喝起来。一个穿黑军装的歪嘴黑狗子跑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个长着小胡子的鬼子面前。

    海娃一点儿也不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子马上动起手来,把海娃周身搜遍了,也没搜着什么。小胡子一心想着早点儿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

    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子又追上来了。“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我们吃几顿啦!”他一边说,一边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山里去。

    海娃没法,只好跟着走。太阳落山了,鬼子的队伍来到一座小山庄跟前,就在打谷场上宰了几只羊烧着吃。海娃顾不上心疼他的羊了,他悄悄地把手伸到老绵羊的大尾巴下面一摸,鸡毛信还照样吊着哩!

    鬼子吃饱了,一个个摸着肚皮,进屋睡觉去了。歪嘴黑狗子叫海娃把羊赶进牲口圈,然后把海娃拉进屋里。鬼子和黑狗子们抱着枪睡在干草上,把海娃挤在最里头。

    海娃睡不着,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要是今晚跑不掉,鸡毛信可就完了。”突然,他听见外面的哨兵吼了一声:“哪一个?”有人回答:“喂牲口的!”哨兵不吭气了。

    鸡叫两遍了,海娃哪儿还躺得住。他坐起来一看,门口的哨兵正打瞌睡呢。他悄悄地站了起来,踮着左脚把歪嘴黑狗子的胳膊轻轻拨开,从小胡子身边跳过去,闪到了门边,又轻轻地迈过哨兵的大腿,溜到了村边的路上。“哪一个?”街那头的哨兵吼起来。“喂牲口的!”海娃装着大人的声音回答。那个哨兵就不理会他了。海娃走进牲口圈,赶紧把老绵羊尾巴底下的鸡毛信解下来,揣进口袋里,撒开两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天亮了,海娃跑到山嘴旁边,听见前面有人吼叫。他抬头一望,山梁那头有个鬼子拿着面小白旗,朝着海娃来回摇晃。海娃脱下身上的白布小褂,学着鬼子的样子也来回摇晃。没想到,还真混过去了。海娃转过山嘴,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前面就是三王庄啦。海娃高兴极了,他一屁股坐在山头上,把手伸进口袋一摸,不觉浑身打起哆嗦来。鸡毛信呢?口袋里没有;赶紧脱下小褂子来找,也没有;把身边的石头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海娃马上往回跑,在来的路上找。他一口气爬上大山梁,爬到小山嘴旁边。就在刚才摇晃褂子的地方,鸡毛信好好地躺在那儿呢。

    海娃高兴极了,把信装进口袋,刚想回头跑,忽然背后有人喊叫,原来是歪嘴黑狗子追上来了。他抓住海娃,一连打了几枪托,叫海娃回去给鬼子带路。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鬼子和黑狗子又出发了。海娃赶着羊群夹在他们中间,过了大山,来到三王庄跟前。海娃看到山上的“消息树”放倒了,不用说,张连长的队伍已经知道鬼子来了。鬼子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沟里休息。

    休息够了,一队黑狗子先走,想从小路走上峁(mǎo)去。山坡上忽然“轰轰”响了几声,冒起一股股黑烟,黑狗子踩上地雷了。小胡子扔下那些黑狗子不管了,他指着小路对海娃说:“你在前面带路,皇军在后面。明白吗?”

    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边。树林里岔着两条路,一条小路,一条羊道。他把羊赶上羊道。歪嘴黑狗子在底下吆喝:“走错了!”海娃放开嗓子说:“没错!我走过的。放心走吧!”羊道越来越陡,越来越不好走,鬼子走一截,停一截,远远落在后面。小胡子吼起来了:“慢慢的!”海娃装作没听见,一步紧一步往前跑。鬼子使劲喊:“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啦!”海娃不听他的,甩了一响鞭,拼命往前跑。鬼子真的开枪了。海娃同羊群一起跑,可是他实在跑不动了,就扑倒在乱草里,放开嗓子叫:“鬼子上来啦!打呀!赶快打呀!”

    峁上突然响起一阵阵排子枪声。海娃听到了,这是自己人的枪声。他的两条腿又来了劲,爬起来拼命向峁上扑去。忽然他张开双臂,“哎哟”尖叫一声,晕倒在乱草堆里了。一个游击队员跑过来,抱起了受伤的海娃。等到海娃睁开眼睛,他看见蹲在他身边的正是张连长,连忙说:“鸡毛信……信……”他的伤口疼得厉害,说着又昏迷过去了。

    海娃又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暖炕上。

    张连长笑眯眯地问海娃:“还疼吗?”

    海娃顾不得疼,他问张连长:“这是哪里呀?”

    张连长哈哈大笑起来。他摸着海娃的脑袋,说:“你忘了吗?昨天你不是送来一封鸡毛信吗?那是你爸爸捎回来的情报。咱们的队伍根据情报,砸了鬼子的炮楼。多亏你这个小八路!小英雄!”

    海娃这才记起送鸡毛信的事来。他脸红了,赶忙问:“缴了枪没有?”

    张连长说:“缴了一大捆,都是崭新油亮的三八式快枪!”

    海娃高兴地说:“那就给我一支吧!”

    1. (1) 按要求写词语。

      ①照样子写词语。

      走一截,停一截   

      哈哈大笑    

      ②从文中找两个相同结构的词语写下来,再自己写一个词语。

      胖乎乎  

    2.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打瞌睡:

      一步紧一步:

    3. (3)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给各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4. (4) 说说本文重点写的是哪几部分。
  • 1. 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的词语。
    1. (1) 扫荡是一种军事行动。指采取封锁,围剿,隔离等扫荡手段来消灭另一方的残余兵力。
    2. (2) 主干道通向旁边的路。
    3. (3) 侵犯掠夺。 
    4. (4)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使过程或进展变得缓慢或困难。  
    5. (5) 大声喊叫。                                        
    6. (6) 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 1.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1) 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缩句)
    2. (2) 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 1. 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1. (1) 地道在地底下,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
    2. (2) 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
    3. (3) 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
    4. (4) 地道里面听不到外面的消息。(   )
    5. (5) 气孔设置隐蔽,洞里既透气又透光。(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