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河北月考) 某学校围绕辛亥革命制定研学旅行计划时,选取了广州、南京、武昌、北京为目的地。你认为武昌一地的研学主题应该是( )
    A . 缔造共和 B . 浴血共和 C . 共和梦碎 D . 维护共和
  • 1. (2024·剑河模拟) 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 . 护法运动正当其时 B . 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 . 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D . 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 1. (2024·剑河模拟) 近代以来的中国,是一部探索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进程示意图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百日维新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材料三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材料四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 (1) 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一五”计划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中“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的是什么?“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领导人物是谁?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 1. (2024九下·毕节月考) 在近代中国一系列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洋务运动求自救、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新文化运动引思想,使中国逐渐融入近代文明的大潮。这些运动( )
    A . 完善了中国近代民主制度 B . 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 C . 完成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 . 取得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 1. (2024九下·毕节月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逝世于( )
    A . 民国十三年 B . 民国十四年 C . 民国十五年 D . 民国十六年
  • 1. (2024·昆明模拟) 图2是小历同学在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后制作的时间轴。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图2

    A . 从战争走向和平 B . 从封闭走向开放 C . 从屈辱走向独立 D . 从专制走向民主
  • 1. (2024·乌鲁木齐模拟) 立宪转向革命的张謇敏锐地觉察出这场革命与中国历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质区别:“孙中山之革命,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种“迥然不同”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推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 B . 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 . 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D . 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 1. (20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
    A . 握手取代跪拜 B .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 . 总统取代皇帝 D . 新学堂取代旧私塾
  • 1. (2024·南充模拟) “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B . 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 . 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D . 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 1. (2024·苍溪模拟) 某词写道:“人间万古,是英雄浩气,长存天地。沧海横流真本色,推倒千年帝制。立马山河,烽烟未熄,遗恨身先死。自由民主,后来伟业谁继?”该词歌颂的历史人物是(   )
    A . 林则徐 B . 左宗棠 C . 邓世昌 D . 孙中山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8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