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喜悦,都是“淡淡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则   又   但是   /   才是   和 B . 而   /   但   而是   就是   还是 C . /   又   而   就是   是   或 D . 又   更   但   /   正是   或者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在江南“不感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4. (4)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江南的雪景时,共有四处引用写雪的古诗句。这四处古诗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生活中,“脸皮厚”往往不是一个好词,但从生理的角度来说,①    。现实中很多人过度清洁皮肤,②    。角质层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保湿,防止和保持人体皮肤的水分不丢失;③     , 防止皮肤表面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进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同时也能防止一些刺激性、过敏性物质进入皮肤内部引发免疫性炎症反应。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出生于东海县的朱自清,是我国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背影》《绿》《荷塘月色》《春》《匆匆》等____的名篇,( ),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成为____的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为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润泽东海城市文明,涵养东海市民品格,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地,近年来,东海县委、县政府和东海各界高度重视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平明镇和各中小学校在朱自清文化挖掘弘扬上做了大量____的工作。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1周年和逝世71周年,东海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实举措上,更好地传承弘扬朱自清先生的____和宏大艺术造诣。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④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本二:

    ①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②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读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广告画之类的庸俗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摘自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有删改)

    文本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自钱锺书《通感》)

    1. (1) 晓华同学找来几篇名家作品来做比较阅读,以下选项中与文本一的语言风格更接近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 (4)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三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猗猗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②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要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辩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 (1) 下列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5. (5)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 (2023高二上·衡水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就是远方

    徐贵祥

    几年前曾萌生一个想法,要写一部过日子的小说,大致意象是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一座城市。常常遐想那里的人与自然,那里几十年前和几十年后的模样。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那个地方应该在西边。这次去湖北房县,出发前才知道,我的家乡和房县基本上在一个纬度,大约北纬32度,房县在我老家安徽霍邱的西边。这个发现让我惊喜不已,好像我虚拟的那个空间早已存在,正等着我去认识。

    到达房县的第二天,我们参观西关老街。走在石板铺就的街面,看着在阳光下叙动的彩幌,依次走过酒楼、茶馆、药铺、银器店、竹器坊……当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当地朋友告诉我,这条老街曾经是贯通鄂豫川陕的古盐道,始建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如今,经政府投资修缮翻新,西关老街成为新兴的旅游文化景点。

    老街走了大半,肚子饿了,因为各种小吃的香味太诱人,当然,唤醒味觉的还有对古代市井生活的想象。我们在两家店铺里品尝了不少美食,几乎可算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而老板都很客气,拒不收钱,说外面来的客人尝尝管够,就算请客了,谁家不请客呢?朋友说,这条古街能留存到现在,就是因为民风淳朴,坚持薄利多销。他还告诉我们,前些日子西关老街开张的时候,广场上的一口大锅装了一千斤糯米饭,旁边放着快餐盒,谁来谁吃,免费。我愣怔半天说,啊,按需分配啊。朋友说,是的,日子好过了,吃得起了,那就让大家放开肚皮吃。

    我对房县的认识,是从“吃”开始的。在老街的西口,望着牌楼上“西关印象”四个大字,我想到的是大气、豪气、客气。忽然想起了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话:“诗和远方。”房县人在这句话里换了一个字,叫作“诗酒远方”。把“诗”字用在这里,房县人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诗经》的主要编纂者尹吉甫就是房县人。那么“酒”呢?我并不认为黄酒的发源地在房县,也不认为房县的黄酒天下第一,或许这句话还有一个内涵:诗就是酒,酒就是诗,诗和酒,都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抑或可以说,诗是精神酿造的酒,酒是物质酿造的诗。所谓“诗酒远方”,就是千百年来存在于我们理想中的、让生命自由挥洒的生活,比如孟浩然在《过敌人庄》里描述的:“开轩面场圆,把酒话桑麻。”

    只是,远方在哪里?

    从县城到九道乡政府所在地,途经野人谷镇,再往西北方向盘过几道山梁,气温越来越低。还只是9月末,走到一个岔路口,居然发现山上覆盖着一层薄雪。

    九道乡,当地人称九道梁,就像房县向西南方伸出的一个指头,挨着神农架的肩膀,有点“山高皇帝远”的味道。那天半阴半晴,时阴时晴。从车窗看去,对面的山坡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的草木就像镶嵌在山坡上的宝石,一片斑斓。极目远眺,但见层峦叠峰,半山云雾缭绕,仿佛是款款飘动的白色裙裾若隐若现地缠绕着山峰。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张九龄的诗句:“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当天下午,我们赶到响应沟村的村部。乡文化站长把我们领到一个刚刚住进楼房的前贫困户的家里,动员女主人唱民歌。女主人六十岁出头,一头黑发一尘不染,扎着两条辫子,见到我们一点儿也不见外,头一扬,清清嗓子就开唱。唱的是《卖馄饨》,伴以动作,好像是讲一对夫妻做小生意,相亲相爱,苦中有乐。文化站长又领来两位老年妇女,一位刚刚七十岁,一位接近八十岁,头发也是黑多白少。她们每人都唱了一首歌,然后坐下来跟我们聊天。

    坐在三位老年妇女的对面,我突然发现她们都悠然地跷着二郎腿,都是心满意足的笑脸,构成了一幅流溢着幸福感的画面,储存在我们一行十几个人的手机里。

    暮色苍茫,我们村前村后地察看村容村貌。多数村民都从高山上迁了下来,村部所在的山坡俨然成了集镇。一所房前聚集了十几个人,刚刚放学的孩子跟着我们撒欢,孩子们都很干净,小脸蛋洋溢着自信和快乐。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农民眉开眼笑,硬把铜管烟袋往我手上塞。这个农民说,你回去给中央带个话,精准扶贫政策好啊,村里办起了企业,往后,娃们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在村部吃过晚饭,刚刚走出食堂,一曲《梁祝》绊住了我们的双脚。但见村部广场灯火通明,欢快的乐曲声中,十几个女子翩翩起舞,舞姿轻盈,步伐矫健,像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姑娘,直到走近了才看出,都是老年妇女,头发多数也是黑的。

    次日吃过早饭,踏上返回县城的路。车头向东,向北,盘旋,上下。走到一个制高点,我向外看了一眼,连忙喊停车。

    这是个地道的晴天。远远地,从我们下车的地方向西边望去,云蒸霞蔚,山坳里的九道梁集镇在白云深处时隐时现,如梦似幻,如诗如画。想象着那里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天,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图景在我眼前浮现。

    十几个手机,还有几部专业相机,各自选择角度,眺望远方,再远方……直到走出很远,我还在想,远方在哪里?或许在那个时刻,西边的人们看见了东方山梁上的我们,也会惊喜地指点,看啊,那里,远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对于文题“这里就是远方”,你是怎样理解的?
    4. (4) 在探访过程中,“我”对房县人有怎样的认识?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1. 填空题                                                                                                                                                                                                                                                                                                        

    数典忘祖

     劫数难逃

     数见不鲜 

    落落大方

     大大落落

     丢三落四 

    落枕 

     混

    混水摸鱼

     鱼龙混杂 

     脉

    含情脉脉

     一脉相承 

    如履薄冰

      薄饼

     薄荷

    曲突徙薪 

    曲尽其妙

     曲高和寡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像闪电般,这时候一丝叶子与花也有颤动,霎时越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1. 对《荷塘月色》中“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 . 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 . 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 .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