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 . 王教授是研究雪莱作品的行家,他对雪莱《致云雀》的鉴赏非常有见的,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C .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高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笑纳了。” D . 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 1. 《红烛》第七节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意?试简要分析。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xiē)入巨石的(xiá)隙。 B . 可是,即使我们能(bìng)弃(zēng)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能抛洒一滴眼泪,我们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C . 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zhàng)得像个关公,(nè)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D . 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chàn)。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 (1) 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声可以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有的人       , 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北斗。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       , 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      。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      ),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意不清晰,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 (3) 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 1. 《红烛》第七节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意?试简要分析。‘’
  • 1.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运用对联形式,不超过20字。

    2020年11月16日到22日,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本届文化周活动主要采用“2+ 6+N”模式开展,2是1场开幕式、1场闭幕式,N是11个县(市、区)分别举办的沫若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6则是包括1场论坛、1场讲座在内的6项相关活动。除却围绕郭沫若文学影响力开展的系列学术交流,还举办了“沫若文艺少年”推选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马边专场活动、以及“曲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

    近年来,乐山市先后举办了“郭沫若文艺奖”、“郭沫若诗歌奖”、“沫若诗会”等系列活动,创建郭沫若故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去年起举办的郭沫若文化周,更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

  •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 . 《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 . 《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 . 《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 1. 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  ,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 ,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 。

1 2 3 4 下一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