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中“忍”字的表达效果。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一句,表明不登高,就无法获得广阔的视野。
    2. (2) 李煜《虞美人》中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修辞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 (3) 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 1. (2023高一上·东丽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 “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2.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 (3) 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 1. (2023高一上·内蒙古自治区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似的。
    2. (2) 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和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
    3. (3) 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全诗最后一句的重点在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A .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又东风”三个字抒发了词人对昨夜风景的一丝喜悦又怀念的情绪。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形象为抽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 . 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 1. 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 . 本词情感率真自然,突出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浓厚的人生感慨。 B . 开篇将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物是人非之感。 C . “问君”两句直抒胸臆,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D . 本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诵读语调要急速、高亢。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1) 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2. (2) 《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3. (3) 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4. (4) 《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主人公喜爱的句子是:

    5.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过渡到梦境的句子是
  • 1. 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熟语。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 (1) 比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 (2) 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难分伯仲”“”“”或“”。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