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1. (1) 《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2. (2)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
    3. (3) 《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4. (4) 《琵琶行》中以鸟啼和泉声来比喻琵琶乐声的诗句是:
    5. (5) 《琵琶行》中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惨淡的场景的诗句是:
    6. (6)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
    7. (7) 《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8. (8) 《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9. (9) 《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
    10. (10) 《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
    11. (11) 《琵琶行并序》中,“”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12. (12) 《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曲调的婉转流利,用“”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13. (13) 《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14. (14) 《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5. (15) 《琵琶行并序》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16. (16) 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
    17. (17) 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
    18. (18)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听了诗人的话后,所弹曲调一改前风,使得“”,后文用“座中泣下谁最多”的疑问,将诗人与他人对比,一句“”尽显其悲伤凄切。
    19. (19) (全国卷Ⅲ)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人耳。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0. (20)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乐的巨大魅力。
    21. (21)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变得缓慢滞涩。
    22. (2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呈现了琵琶女弹琵琶的几种手法和弹奏的曲目。
    23. (23) 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其中用“”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的雄壮激越;用“”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暂时停了下来。
  • 1. 《劝学》理解性默写
    1. (1) 《劝学》中“”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 (2) 《劝学》中“”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 (3) 《劝学》中“”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 (4)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
    5. (5) 《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6. (6)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7. (7)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思想。
    8. (8)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9. (9)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0. (10)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
    11. (11) 《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2. (12)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3. (13)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14. (14)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5. (15)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16. (16)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 (17) 《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8. (18) 《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 1.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1. (1) 《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水的光色与天相接的句子是:
    2. (2) 《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况的句子是:
    3. (3) 《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4. (4) 《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表现箫声凄切、委婉的句子是:
    5. (5)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6. (6)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 
    7. (7) 《赤壁赋》中,“”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8. (8) 《赤壁赋》中,苏轼用“”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9. (9) 《赤壁赋》中,“”两句紧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10. (10) 《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11. (11) 《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12. (12) 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的观点。
    13. (13) 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
    14. (14) 《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句子是: 
    15. (15) 《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状的句子是: 
    16. (16) 《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17. (17) 《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18. (18) 《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19. (19) 《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
    20. (20)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1. (21) 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22. (22) 《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
    23. (23) 《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24. (24)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5. (25)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26. (26)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27. (27)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28. (28)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29. (29) 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30. (30)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
  •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 (1)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 (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3. (3)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
    4. (4) 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5. (5)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6. (6)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一生立志收复中原,可惜朝廷早已将他遗忘,他只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7. (7)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两句。
    8. (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9. (9)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10. (10)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强大气势的两句是:“
    11. (1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12. (1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两句,抒发了对东吴繁华、孙权业绩已随历史而去的感慨。
    13. (1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14. (1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15. (15)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战败的耻辱。
    16. (16)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17. (17) 《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
    18. (18) 《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19. (19) 《声声慢》中“”捕述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20. (20) .《声声慢》中“”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21. (21) 古代诗词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点点滴滴”用梧桐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22. (22) 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是“”。
    23. (23) 《声声慢》中连用叠字的诗句是“”。
    24. (24)  《声声慢》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25. (25) 李清照《声声慢》中“”。这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6. (26)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的句子是“”。
  • 1. 《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
    1. (1)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
    2. (2) 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 (3) 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 (4)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5. (5) 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
    6. (6) 《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
    7. (7) 《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 ”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8. (8) 《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
    9. (9) 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
    10. (10) 《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
    11. (11) 《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2. (12) 《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3. (13) 《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
    14. (14) 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15. (15)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16. (16) 《登泰山记》中用“”描写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
    17. (17) 《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
    18. (18) 姚鼐《登泰山记》中“”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19. (19)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20. (20)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
    21. (21) 在《登泰山记》中,“”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22. (22)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 1. 《芣苢》理解性默写
    1. (1) 《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2. (2)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 (3)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 (4) 《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5. (5) 《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
    6. (6) 《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7. (7) 《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 
    8. (8) 《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到“”,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到“”,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 1. 《梦游天姥吟留别》《短歌行》理解性默写
    1. (1)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2.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3. (3) 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4. (4)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5. (5)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6. (6) 《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7. (7)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8. (8)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月”烘托意境的句子是“”。
    9. (9) 《梦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10. (10) 《梦游天姥吟留別》中,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句子是“”。
    11.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是“”。
    12.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
    13.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
    14.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四句写仙境的石门訇然打开,放眼望去,天空广阔,不见边际,在日月光辉的照耀下,金银筑成的楼台发出夺目的光彩。
    15. (15) 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16. (16) —些古典诗词都曾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当感到失落,想发泄内心的愁苦时,我们可以吟咏“”。
    17. (17)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李白性格的句子是:
    18. (18)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19. (19)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20.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21. (2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
    22. (22)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与出行工具的诗句“”令人叹为观止。
    23. (2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24. (24)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的彷徨之情。
    25. (25) 曹操《短歌行》中“”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26. (26) 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27. (27)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诗人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28. (28) 曹操《短歌行》中“”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29. (29)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0. (30)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31. (31) 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怀与抱负:《短歌行》中的“,天下归心”,体现了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32. (32) (原创题)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的典故。
    33. (33) 曹操《短歌行》中的“”被唐代立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北则灵”这一千古名句。
    34. (34)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35. (35)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36. (36)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7. (37) 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
    38. (38) 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39. (39) 《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40. (40) 《短歌行》中,引用修辞表明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41. (41) 《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现自己想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
    42. (42)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
    43. (43) 《短歌行》中劝说那些有才能的人赶快择主而事的诗句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4. (44) 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的句子是:“
  • 1. 《归园田居(其一)》《登高》理解性默写
    1. (1) 《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 (2) 《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 (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描绘的是田园风光,其诗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 (4) 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5. (5) 《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6. (6) 《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 (7) 《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 (8)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
    9. (9) 《归园田居(其一)》中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10. (10)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草屋屋后房前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11. (1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2. (1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13. (1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14. (14)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15. (1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6. (16) 《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句子是“”。
    17. (17)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两句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18. (18) 《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
    19. (19) 《归园田居(其一)》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的两句诗:
    20. (20)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是:“。”
    21. (21) 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22. (22) 杜甫的《登高》中,“。”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23. (23)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24. (24) 杜甫《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景色的名句是:“
    25. (25) 杜甫《登高》中,“。”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26. (26) 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
    27. (27) “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28. (28) 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29. (29) 《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
  • 1. 《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性默写
    1.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情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 (4)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5. (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6. (6)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7. (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8. (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的句子是“”。
    9. (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
    10.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11. (1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12.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13. (13)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4. (1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赤壁景象的句子是:
    15. (15)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16. (1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17. (17)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18. (1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
    19. (19)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刚刚和周瑜结婚,周瑜意气风发的诗句是“
    20. (20)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
  • 1. 《师说》理解性默写
    1. (1)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2) 韩愈在《师说》中,用“”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 (3) 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 
    4. (4)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5. (5) 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6. (6)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7. (7) 《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
    8. (8) 《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9. (9) 《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 
    10. (10)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 (11)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2. (12) 《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
    13. (13) 《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4. (14) 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15. (15) 《师说》中,韩愈表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的句子是:
    16. (16) 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
    17. (17) 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的情况。 
    18. (18) 在《师说》中,韩愈对人生而有惑却不求解决之道,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阐述的句子是:“
    19. (19) 在《师说》中,韩愈盛赞百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
    20. (20) 在《师说》中,“”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21. (21) 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2. (22) 《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23. (23) 《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
    24. (24) 《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