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 1.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 1.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 

     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存”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 
    4.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很多时候,许多年轻作家在文学中的____不是才华的体现,而是____、急于求成的轻率和傲慢;那种所谓的“高产”,其实是主观急躁的任性产物,与触动灵魂的文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更需要饱含深意的沉着淡定与执着坚守。对____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绝不是猎奇,更不是狂欢。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当然,置身于“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时代,如果依然稳坐书斋、不出斗室、不问世事,也是与时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相龃龉的。换言之,新时代的文学,需要的是快速反应的速度,热火般充沛的激情。撇开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境,让自己的心沉入文学创作中,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自我的心境结合起来,让情感激越起来、涌动起来、亢奋起来,才能____创作的前沿,抒发一腔豪情,写出传世之作。不同于其他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者对于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更能快速做出反应,其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第二个引号是讽刺用法) B .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否定) C .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强调) D .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引用)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端午、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 B . 有些所谓的“理论家”,惯于引经据典,故弄玄虚 , 把本来简单明了的理论搞得复杂难懂,以显其学问的高深和立场的正确。 C . 近日,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5家餐饮单位首批试点生物养殖法处置餐厨废弃物,“残羹冷炙”经处理后可变身环保原料。 D . 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但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 , 不会引起过大的关注,过两天也就销声匿迹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ǔ)  像(xiāo)    诚(qián)     残羹冷(zhì) B . 虚(xuán)     头(càn)     冠(miǎn)     外之音(xuán) C . 慕(xiàn)      连(lèi)      脑(suǐ)      礼往来(shàng) D . (shòu)     与(jǐ)      除(tī)      移默化(qián)
  • 1. 默写
    1. (1) 《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2. (2)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 (3) 《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 (4) 《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5. (5) 《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6. (6) 《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是:
    7. (7) 《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 1. 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 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D . 其贤不及孔子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