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六安开学考) 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 《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下片重抒情,抒发了诗人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B . 《六月,我们看海去》以舒缓的节奏展示了青春生命力的旺盛,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 C . 张洁的在《我的四季》中将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D .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 1. (2023高一上·丽水期末)  学校将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补写活动前言

      经典诗文中的“自强不息”是一种旷达积极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发向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鼓励奋斗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宽慰失意者得失不惊、洒脱旷达;荀子的《劝学》“,无以至千里”,指引实干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2. (2) 任务二:拟写活动文案

      宣传组为活动绘制了海报。请你为它拟写文案,要求:结合图案元素,体现活动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B . 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C . 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 D . 在惠特曼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控制美国诗坛的是所谓“高雅派”诗人,他们一味以模仿英国诗歌为能事,而当时的英国诗歌也已是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的末流,这种诗风在美国产生的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仿制品。
  • 1. (2023高一上·天津市月考) 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手法。
  • 1.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 . “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C . 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借景生情,抒发了词人豪迈的革命激情。 D . 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 1. 运用《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准确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鱼翔浅底,
    2. (2) 书生意气,
    3. (3) 古代文人多悲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笔下的秋天“”却呈现出江水清澈、千舟竞、生机无限的景象。
    4. (4) 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
    5. (5) 《沁园春·长沙》中,“”两句引出了毛泽东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6. (6) 《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____。癸卯新春,《中国诗词大会》也以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____。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数学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降低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品味和感受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gě)  寥(guō)   万户 B . 浮(chén)  嵘(zēng)  橘子 C . (zhàng) (chóu)   能无惑 D . (è)    (qiú)林尽染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词中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作者少年时期的峥嵘岁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 ①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作江山主人的悲哀,作者在字里行间充分显露出自己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作为一名青年,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这份胸怀,在词中展现得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