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美在能源发展上面临共同的挑战,加强两国清洁能源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突破口。 B . 我们要多读书,吸收各种信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学习别人优秀的思想方法,这样就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和思想境界。 C . 近日,国家机关接连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以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D . 我们要对一切事物和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就必须学会总结经验。因为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正确,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风景谈

    茅盾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 (1) 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
    2. (2) 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为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
    5. (5)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 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就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蓝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种催收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与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种我收,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就是想家,想象自己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子,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槃,用我的成熟与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里。

    ③麦子,这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就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与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就是我心中最美好的事物;温饱时期,麦子就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就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就是我生命的原色,我就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就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与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就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就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就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就是无数木犁犁出的简洁线条,就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身体,装载着血汗与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送着养分与热爱。

    ⑥您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您从不萎缩。您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您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淀的深刻。平凡就是您的外表,深邃就是您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她们磨难与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与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您长在历史与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您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瞧见我年迈的父亲。父亲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与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就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瞧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就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近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就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着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鸣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野,而我的牵挂与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了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我都会听到父亲磨镰刀的霍霍声,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扫粮仓。我不知道,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就是因为阳光的恶毒还就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就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头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1. (1) 作者在⑥⑦段把“麦子”变为第二人称“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2) 请简要分析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种催收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②您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3. (3) 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了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
    4. (4)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 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发之际,我们发现,茅盾不仅以其多种文学实践和独特审美理念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大师,更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以茅盾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家大奖。它以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不断累积的精神追求,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 1.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小记(节选)

    吴伯箫

    ①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②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③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④果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

    ⑤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⑥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

    ⑦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

    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⑨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抟露叶与琼枝。”或者像他在《后妃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⑩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1961年4月9日

    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②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

    1. (1) 在造句和引用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甲文第⑨段的语言运用。
    2. (2) 甲文第⑩段和乙文的写景状物反映了相同的审美倾向,请作分析。
    3. (3)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依据甲乙两文和自己读过的上海某一作家的作品(包括生活在上海的非上海籍作家的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判断和理由用发言提纲的形式写。
  • 1. 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旅行团结束了张家界——凤凰城一线旅行后,在回程的车上两人谈论道:

    甲:张家界的风景太美了!有机会一定要走出去,多观赏一下祖国的名山大川,品味各地景观中蕴含的韵味。

    乙:还是多观赏一下家乡近处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吧!有人一生东游西览,却连自己眼皮底下很有名的景色都未仔细观赏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风景谈

    茅盾

    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星星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②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的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这样的感想: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③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④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充溢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⑤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⑥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实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⑦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⑧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

    ⑨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1. (1) 文章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仿照示例用四字词语按顺序概括四幅风景的内容。

      →②→延河夕照→③

    2. (2) 第⑧段中作者插入一段有关相册上小号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加点词“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4. (4) 这篇文章所写的“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5. (5) 文中的“风景”除指自然风景外,还有什么含义?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风景”含义的理解。
    6. (6) 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分析其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选择其中的一种手法,分析作者借此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哄哄地作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送入耳鼓,丁当,丁当,……最后,当驼队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你心里会涌上这样的感想: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幅画面,就在“黄土高原”!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他们姗姗而下。在蓝天,黑山,银色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人,他们那粗气的短歌,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缭绕不散。

    ③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热气,河水汤汤,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冲走。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来,他们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拉提琴的,这是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在山坡下,他们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这样一个背山面水的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④如果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花时已过,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又是难得的几案;大小石块作成的凳子,也是奢侈品——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在泥地上,石家具上,落下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在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添上了茶社,便有了这个“风景"。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看成“风景”,或者会贻笑大方。

    ⑤那么,现在请你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你看,那边有几位,围着一个石桌子,随身带来几本书;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温雅地坐着;还有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在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只为消除工作后的疲劳随便谈谈天的人,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⑥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自然界的景色。

    ⑦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这让我忽然想起了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我看得呆了。

    ⑧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 (1) 有人评论说,这篇文章所描写的“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请你以第②⑦两段中的任一幅画面为例,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2. (2) 文中描写的桃林茶社风景“简陋”,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里的风景值得留恋?请结合第④⑤两段的内容具体分析。
    3. (3) 文中的“风景”除指自然风景外,还有什么含义?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风景”含义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 1.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空的点缀

    萧红

    ①用了我有点苍白的手,卷起纱窗来,在那灰色的云的后面,我看不到我所要看的东西(这东西是常常见的,但它们真的载着炮弹飞起来的时候,这在我还是生疏的事情,也还是理想着的事情)。正在我踌躇的时候,我看见了,那飞机的翅子好象不是和平常的飞机的翅子一样——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好象还带着轮子,飞得很慢,只在云彩的缝际出现了下,云彩又赶上来把它遮没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以后又来了几只。它们都是银白色的,并且又都叫着鸣鸣的声音,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这个,我分不清楚。或者它们每个在叫着的,节拍象唱歌的,是有一定的调子,也或者那在云幕当中擞下来的声音就是一片。好象在夜里听着海涛的声音似的,那就是一片了。

    ②过去了!过去了!心也有点平静下来。午饭时用过的家具,我要去洗一洗。刚一经过走廊,又被我看见了,又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银白色的,远看有点发黑,于是我听到了我的邻家在说:

    ③“这是去轰炸虹桥飞机场。”

    ④我只知道这是下午两点钟,从昨夜就开始的这战争。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因为是从北边来的,到南边去的,战地是在北边中国虹桥飞机场是真的,于是我又起了很多想头:是日本打胜了吧!所以安闲地去炸中国的后方,是……一定是,那么这是很坏的事情,他们没止境的屠杀,一定要象大风里的火焰似的那么没有止境……

    ⑤很快我批驳了我自己的这念头,很快我就被我这没有把握的不正确的热望压倒了,中国,一定是中国占着一点胜利,日本遭了些挫伤。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

    ⑥风很大,在游廊上,我拿在手里的家具,感到了点沉重而动摇,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

    ⑦至于飞机上的炸弹,落了还是没落呢?我看不见,而且我也听不见,因为东北方面和西北方面炮弹都在开裂着。甚至于那炮弹真正从哪方面出发,因着回音的关系,我也说不定

    ⑧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我是看见了的,我是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不,我若真的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

    ⑨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因为灰色的云层的掠过,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个又来了。看着这些东西,实在的我的胸口有些疼痛。

    ⑩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来上的台灯。台灯的绿色的伞罩上还画着菊花,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平日弹着的六条弦的大琴,依旧是站在墙角上。一样,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紫檀色的刀柄上镶着两块黄铜,而且不装在红牛皮色的套子里。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

    1937年8月14日

    [乙]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薄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②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注】①作者曾于1940年5月到10月访问延安,亲眼见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1940年底,在“国统区”的重庆写下此文。

    1. (1) 选取甲文某一个语言运用的特点加以赏析。
    2. (2) 乙文中的小号兵和荷枪战士,体现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思想,请加以分析。
    3. (3) 对于“景象”,甲乙两文有不同的构思,请作比较赏析。
    4. (4) 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后,学校印发了萧红的《天空的点缀》和茅盾的《风景谈》,要求学生结合这两篇散文内容写观后感,小杰在文中写道:“倘若再有外寇来犯,我也像萧红女士一样,绝不是,而是:我也像《风景谈》中的战士一样,;我会捐躯赴国难,我会视死忽如归。”请在横线处补足观后感内容,填入后两处横线的分句形成对偶。
  • 1. 语言文字运用
    1. (1)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2. (2) 与例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

    3. (3) 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揭幕。作为一个非政治性的论坛,“世界华商大会”已成为联系____五大洲华人的纽带与桥梁。

      ②对鲁迅,我们似乎知道的够多了。他留下的数以百万字计的著作都有详尽的注解,他生平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____。

      ③美国国务院立即发表一项____,告诫美国人警惕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可能导致的针对美国人或美国利益的恐怖袭击。

    4. (4)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就是(    )
    5. (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就是(    )
    6. (6)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媚(wǔ)    长(qí)      着(qián)    黑魆(xū)

      B.铁(qiāo)   满(mí)     记(zhā)     偎(yǐ)

      C.枪(hè)    麦(qiáo)    粗(cāo)     贴照簿(bù)

      D.壁(gē)    摇(yè)     石(mò)      见(piē)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