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0高一上·怀化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释】①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多次上书言事作者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 1. (2020高一上·怀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 , 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 , 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②骨鲠∶性格耿直正派。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②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5. (5)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王羲之的形象。
  • 1. (2020高一上·怀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改动)

    1.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中国乡土社会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归纳。
    5. (5) 乡土社会对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有怎样的流弊?试做简要概括。
  • 1. (2020高一上·常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级高一学生入学后,学校语文组将组织开展《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和研讨。

    问卷调查显示,有的同学觉得这是本学术著作,专业性强,担心读不懂或者读不下去;有的同学认为,当前的中国社会已逐步城市化,《乡土中国》描述和分析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阅读的现实意义不强;还有同学问,考试会不会考?读完之后能不能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为了帮助新高一的同学提高对阅读学术性著作的认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语文组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情况展开讨论,拟邀请你参加并做专题发言。

    请结合你阅读《乡土中国》的经历和体会,写一篇发言稿。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1. (2020高一上·常州期末) 下面是某校文学社一则启事的初稿,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的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小荷文学社面向全校同学公开收集“家乡情思”专刊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反馈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推荐家乡的成就,传递正能量。错别字、病句一律自行斧正,力求“零差错”。

  • 1. (2020高一上·常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______,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______;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______,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______;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______,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______。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3. (3) 下列表述的语言表达风格,与以上文字最接近的一项是(   )
    4. (4) 文段开头画横线的句子经过教材编写者的修改,原文是“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请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 1. (2021高一下·惠山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会取直,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劝学》中以此设喻引出“”的论断。
    2. (2)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像陶渊明高呼“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那样,发出“”的激越之音。
    3. (3) 在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词人并不认为织女和牛郎聚少离多值得哀怨,因为他们“”。
  • 1. (2020高一上·常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这首诗的前六句表面上看全在写自然景色,但处处隐现着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 1. (2020高一上·常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裨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矣乎!

    (苏轼《答秦太虚书》)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 , 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苏轼《二红饭》)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答李端叔书》)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小舟径至店下        ②吾事岂不既矣乎

      ③故奴婢舂以为饭        ④小儿女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②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5. (5)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说他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葆生命的激情。在黄州,困苦之中,苏轼感受到了哪些生活之乐?请依据选文简要概括。
  • 1. (2020高一上·常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圓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日夜夜地飘着,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打瓜的乌鸦群,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的风啊吹拂不定,

    世上的人啊谁人永生?

    长生的琼浆谁曾喝过?

    趁此良辰举杯吧朋友们。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我的小奶奶,白天是农妇,下地干活,而到晚上,着一身白色神衣(盔甲),戴一顶白色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开始跳神,进入无我状态。据小爷爷讲,小奶奶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是在驱邪斗妖的激烈撕斗中倒下去的。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四弦琴),开始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中划线句子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4. (4) 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全文,探究它们的丰富内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