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0高一下·江油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 .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C .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D .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 1. (2020高一下·江油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 . 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 , 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C . 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D . 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 1. (2020高一下·江油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诡垣     契事     渐车帷裳     契阔谈䜩 B . 守绌     嫠妇     信誓旦旦     何时可缀 C . 形骸     癸丑     冯虚御风     游褒禅山 D . 窈窕     嗟棹     畅叙悠情     俪酒临江
  • 1. (2020高一下·江油期中)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xuè)        公(mǔ)        廿四桥(n iàn)            蓊郁郁(wěn) B . 栗(chàn)         一(chuán)     意识(qiǎn)         清流湍(jī) C . 死(kè)            郁(yī)            婀玲(fàn)             见不鲜(shuò) D . (ruí)           吐(bǔ)          马脚(lù)                     山川相(liáo)
  • 1. (2020高一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 2020年3月5日晚开始,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夕阳西下,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卧床老人做CT途中,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于是有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个是年近九旬的重病患者,一个是从业未久的年轻医生,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可能都曾有过惶恐、灰心、失落。

    报道里说,这位患者刚入院时病情危重、心情低落,甚至拒接家人电话。而在这个下午的那一刻,两个生命在夕阳之下的背影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这样一个举国同抗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你对以上内容有什么触动、启发和思索?请分享给你的好友,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想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0高一下·广州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般来说,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对联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关,例如昆明翠湖海心亭有一副对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此联的,下联语出李白的《月下独酌》。多学习这样一些对联,可以使我们温故知新,学到一些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方法。对联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凡身边事、眼前景等皆可入联。例如有的商店会写“经商信为本;。”

  • 1. (2020高一下·广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柳永的《望海潮》中,“”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杭州百姓祥和欢乐的场景。
    2. (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3. (3)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北伐一代兵强马壮,则“”,北伐二代志大事疏,只能“”。
    4. (4) 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借袅袅香烟、阴沉天色写因愁浓而怨天长的两句是“”。
  • 1. (2020高一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②。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③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④,勿谓知音稀。

    【注释】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隐居的贤才。②吾道非:来自《孔子家语•在 厄》,是指孔子感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③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处指綦毋 潜。④“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 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诗中划线句子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 1. (2020高一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

    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 (1) 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2. (2)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3. (3)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 1. (2020高一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近日,江苏一学校20多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一位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随后当地教育局对此展开调查并认定为变相体罚,进行了通报批评。

    记者了解到,曾有老师因为学生课堂上顶撞自己,就把该学生带到办公室扇了两个耳光,用脚踢了几下,又将该学生带到班级,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

    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重建家校信任,打破“猜疑链”,双方必须就能否实施惩戒、由谁来实施惩戒、惩戒的形式和程度这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

    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选自2018年5月7日《半月谈》)

    材料二:

    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教育惩戒望而却步,在管理学生上采取不作为的做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采访中,多位受访校长、教师反映,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

    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

    “你们整个学校都在欺负我孙子!”前不久,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冲进了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因为其孙子在学校上课不听讲考试不答题,班主任严肃批评了他。孩子回家告诉了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冲进了校长办公室。

    从一些新闻中可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后进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

    一小学生家长曹林说:“适度惩戒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对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持保留态度。”他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认为,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摘编自2018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

    材料三: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2日。

    《规则》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同时,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适用情形以及教育惩戒的方式作出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认为:“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对与错,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犯错时被教师教育惩戒也能心服口服,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比如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对学生惩戒方式包括罚站、增加值日次数、放学后罚留教室、警告、退学等;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教师的惩戒方法还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 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

    (选自2019年11月29日人民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