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0高一下·东莞期中)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 (1) 《望海潮》词中的“,”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 (2) 《雨霖铃》中的“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 (3) 《雨霖铃》下片中“。 ”这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4. (4)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5. (5) 描写小乔刚刚和周瑜结婚,周瑜意气风发的诗句是 “”。
    6. (6) 《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 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7. (7)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在赏心亭上看到秋空千里冷落凄凉辽阔的南国,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向天边流去的大江的句子是“。”
    8. (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 ,感慨历 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
    9. (9) 《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10. (10)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疫之战。进宁的诗人唐艳军写下了这样浪漫的诗句:“假如,我是一只口罩,我并不想遮住你的呼吸,我的愿望是飞回天空,长成一朵自由的白云,或者翻一个个儿,躺成一张浅蓝色的天幕。”

    转换视角往往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设想,倘若你是一只口罩、一台呼吸机,或者是一个谣言、一张报纸,甚至是一个新冠病毒……你会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经历什么事情?有什么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呢?

    请你自选视角,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名著阅读

    《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试举小说中的两个事件加以简要地阐述。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被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越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相写一个创新“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

    示例:

    疫不容辞——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职责所在,疫不容辞。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习近平常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

    他曾撰文称赞谷文昌,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____地奉献;他号召大家以邹碧华、廖俊波等为榜样……

    他还曾向世界讲述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牺牲的故事,在联合国_           _地读她的日记:“大千世界, 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他表扬公安队伍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白加黑、 五加二,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

    对这些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要让后人牢记他们的姓名,让他们______。全体党员干部更         , 向英雄烈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肩负强国使命,争做逐梦先锋。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 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B.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心中有责。

      C.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D.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依次填入文中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氓》 中女主人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

    2. (2) 《离骚》 中诗人直抒胸臆:“”以此表明自己对美

      好德性的追求,至死不改。

    3. (3) 《短歌行》 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 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筱:xiǎo,小竹,细竹。③ 裛:yì,通“浥”,沾湿。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2)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妙处。(6 分)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鲁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仅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渐,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必修2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②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河入海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骛不驯、浩浩荡荡?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单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 这使地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锦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 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地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地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地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3. (3) 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 1. (2020高一下·郫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 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 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树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I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 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 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 (1)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