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日(称赞) B . 于物无不也(刺破) C . 吾矛之(好处) D . 不可同世而(存在)
  • 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 , 衣焦不申 , 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 , 方北面而持其驾 , 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有删改)

    注释①季梁:人名,魏国人。②中道:半路。③ 反:同“返”,返回。④焦:衣服起皱纹或卷曲。⑤申:伸展,舒展。⑥行(háng):道路。⑦方:正在。 ⑧驾:车。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季梁闻

      马虽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曰:“吾用多。

      ②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3. (3) 季梁遇到的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什么?
    4. (4) 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B . 你真是杞人忧天 , 即便是下大雨,这地方地势高,绝对不会被水淹的。 C . 老师画完一幅画的轮廓后,要求学生蛇添足地给这幅画涂上色。 D . 他刚刚说今晚去看了电影,现在又说今晚一直待在家里,显然是自相矛盾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人有(zhōu)盾与(máo)者 B . (wú)(dùn)之坚 C . 其人弗(fó)能应也 D . (f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1.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

    1. (1) 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并用“/”给所填内容划分朗读停顿。其意思是:
    2. (2)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3. (3) 下列对楚国商人“弗能应”的状态形容得最贴切的词语是(    )
    4. (4) 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启示是(    )
    5. (5)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像课文中这样的事,请试举一例。
  • 1. 请查阅资料,找出与下面这些成语故事类似的文言文文本,读一读并讲一讲。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  望洋兴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1. “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 有的人说:“用孩子的矛来刺孩子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B . 有的人说:“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C . 或者说:“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D . 或者说:“用你的矛陷入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 1. 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认为下列推销“矛”和“盾”的方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什么都不说,免得说错。 B . 分别用好听的、华丽的语言来宣传矛与盾的优点,这样就能避免犯错了。 C . 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的矛的锋利,也能比较出自己的盾的坚固。 D . 只卖其中的一种物品。
  • 1.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楚国人的(    ),来刻画他的形象。
    A . 动作 B . 神态 C . 心理 D . 语言
  • 1.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B . 物莫/能陷也 C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 D . 其人/弗能应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