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如表是1750—1900年美德英法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根据如表信息,代表英国的是( )

    国家

    1750

    1830

    1860

    1900

    甲国

    1.9

    9.5

    19.9

    18.5

    乙国

    4.0

    5.2

    7.9

    6.8

    丙国

    2.9

    3.5

    4.9

    13.2

    丁国

    0.1

    2.4

    7.2

    23.6

    A . 甲国 B . 乙国 C . 丙国 D . 丁国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1900年以来,电能的使用促进了大规模的发电厂和电力输送网络的建立,这种系统的启动,为中世纪工匠作坊的再生铺平了道路,因为电力被证明要比水力或蒸汽机更适于小型生产组织。上述现象说明( )
    A . 电力的使用推动企业的小型化趋势 B . 传统劳作方式在新的条件下焕发生机 C . 科学技术的推广促进垄断组织出现 D . 电力比传统动力更加适用于作坊生产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目前考古学界认识,农业革命从公元前9500年开始先后在中东、印度、中国北方和南方等若干区域发生,随后逐步扩散到若干其他地区。农业革命伴随劳动生产工具从旧石器、中石器向新石器演变。农业革命逐步创造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条件。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第一次获得食物供给控制能力,正常年景下可能提供一两成的剩余,为长期社会分工与效率提高以及城市产生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农业革命后形成的人类疾病模式在文明和城市出现与演化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到更为晚近历史时期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侵入新大陆带来疾病大交换,奠定了近现代人类疾病全球化环境的历史前提。就文明社会人类熟知并深受其害的诸多传染病来说,追根溯源大都以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对话卢锋: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的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将工人与其土地和家庭隔离开来的工厂制度产生了新的危险。除了由机器造成的事故外,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长的劳动时间,数百万从前的农业工人从开放的田野进入工厂,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19世纪英国的改革家和医生计算、度量和证明了工业和城市化对英国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他们发现了英国工人正遭受与他们的工作相联系的许多疾病之苦。日益增长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认为工人健康的恶化进一步证实了工业资本主义造成了难以接受的社会代价。到19世纪中叶,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折磨着工业人口的职业病具有广泛性。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通过实行有限的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工业化的影响作出反应。

    ——摘编自【美】大卫·罗斯纳《20世纪史》

    材料三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发展顺序看,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以上海为例,1870年有工人4908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人。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另据调查,1931年无锡洛社镇离村率为21%,河北盐山为13.5%,山东费县高达60%。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

    ——摘编自官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农业革命出现产生的积极作用,概括农业革命后“人类疾病模式”的特点,并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传染病传播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的表现。根据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出现后社会各界对“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的反应。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大量华工走向世界”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4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不仅不能给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一条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反而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当时人类已有的优秀思想成果,创立了A____史观和____理论(此理论为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经马克思长期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而创立),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摘编自张有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材料二  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这段短暂的时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铭记,为漫长的人类文明所铭记。公社的英雄们以无产阶级的首创精神,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旧秩序,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它是“唯一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得到公开承认的第一次革命”,它在“民主原则”和“公仆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初步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制度,塑造了政治文明的新形态。

    ——摘编自段治文石然《政治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巴黎公社政治文明探析》

    材料三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1. (1) 写出▲处的内容。根据材料一、结合19世纪30-40年代的相关史实,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置于怎样的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一句话概括巴黎公社“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铭记”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巴黎公社对“政治文明新形态”进行塑造所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十月革命的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意义。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德国商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古登堡的印刷厂,最早印制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印刷效果堪称精美。尽管如此,古登堡本人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因为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读不懂拉丁文,所以印刷数量很少。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次年《新约》翻译完毕并出版。从此德意志信徒可以自己直接阅读《圣经》,而不必再受到教会和神父的控制。马丁·路德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印刷商们则配合他快速传播新思想,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影响后续一百余年的欧洲政治格局。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材料二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的“传染性”扩张首先遍及整个英国的棉纺织领域。当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需要安置的时候,旧有的农舍或者手工工场就显得太小。起初人们修理和扩充废弃不用的谷仓,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劳动场所,于是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

    大致时间

    科技革命

    新型武器

    战争形态

    16—17世纪

    近代物理学诞生

    火枪、火炮、鱼雷

    火枪炮战争

    18世纪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铁甲舰、潜艇、机枪

    半机械化战争

    19世纪

    电力和运输革命

    飞机、坦克、航空母舰

    机械化战争

    20世纪上半叶

    相对论和量子革命

    导弹、原子弹

    核战争

    ——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形态》

    1. (1) 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马丁·路德是如何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市场”,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思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工业革命下英国棉纺织业生产领域的变化。
    3. (3) 参考上述三则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题目自拟,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1801年英国农业雇佣人口为170万,而当时工业雇佣人口为140万。其后,虽然农业雇佣人口在绝对值上并未减少(1871年仍然有180万),但是工业雇佣人口则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1841年,英国工业雇佣人口达到330万,1871年则达到530万。这一数值变化主要在于(   )
    A . 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增加 B .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 黑奴贸易下人口的大规模转移 D . 工业革命的开展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18世纪末英国的“公共卫生专家”称曼彻斯特“比得上伦敦,而就穷人拥挤在令人作呕、黑暗潮湿、狭小不堪的住宅(这是繁殖疾病的非常肥沃的土壤)的稠密情况而言,曼彻斯特不幸也赶得上,甚至超过了伦敦。”由此可见,曼彻斯特有如此堪比伦敦的“地位”是因为(   )
    A . 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革新 B . 电力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 C . 工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比高 D . 城市建设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 . 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 . 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 . 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 .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B . 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C . 生活改善人口增长 D . 阶级对立矛盾激化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认为,英国偶然的煤炭资源禀赋和众多的殖民地“福利”,是导致其最先开启工业革命的根由。其中殖民地的“福利”主要指( )

    ①自由劳动力 ②生产技术进步 ③海外市场扩大 ④资本原始积累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