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贵阳期末)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改革原有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各方广泛认同。这一理念的提出是( )
    A . 基于公正国际秩序的建立 B . 以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 C . 大国进行外交博弈的结果 D . 解决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1. (2023高二上·丹阳开学考) 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说明( )
    A .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深入实践 C . 改革开放激发了大型国有企业的活力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效
  • 1. (2024高二下·梅河口开学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表明学术界力图摆脱唯物史观 B .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现状 C . 得益于新时期的文化指导方针 D . 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月考)  进入21世纪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并助力世界经济复苏成为历史摆在中国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共有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材料体现出我国( )
    A .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贡献中国方案 B .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C . 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和丝路精神 D . 重视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
  • 1. (2023高一上·薛城期末)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下列属于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 .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B .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 .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D .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1. (2023高一上·丰台期末)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下列成就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是(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④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3高三上·浏阳期末) 截止2016年,我国已连续14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已连续5次担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已建立了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等多个交通运输合作机制,倡议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港口服务组织。这些成就体现出我国( )
    A . 以科技推动交通发展 B .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C . 交通服务于改善民生 D . 积极参与国际治理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
    A . 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 . 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 .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 .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 . 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 .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 . 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 . 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 1. (2023高二上·滁州期末)  到1983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 )
    A .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B . 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牵引力 C .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 D . 尖端科技引发将新一轮产业竞争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