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下表反映了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公里) 据该表可知,市区面积的收缩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

    1957

    4820

    253

    1247

    城市面积减少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

    8860

    1157

    1247

    1962

    27012

    397

    2450

    1965

    27012

    397

    1334

    A . 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B . 农村地区的经济作用增强 C . 城市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D . 八字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 . 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 . 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 . 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 . 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简表

    历史时期

    辉煌成就

    奋斗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

    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

    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惊天动地:推进强国大业

    中国经济摆脱疫情,取得长足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颁布《民法典》,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一步完善。努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全球化发展。

    ——摘编自《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请你选取一种观点,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二  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下面的漫画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农业的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业赶超美国 C . 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 D . 农村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如表是1961一1963年中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基本情况表。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为(   )

    时间

    精简职工人数

    压缩城镇人口

    1961年

    798万人

    1000万人

    1962年

    935万人

    1200万人

    1963年

    100万人

    300万人

    A . 经济政策的调整 B . 重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C . 中苏关系的恶化 D . 一五计划改变了产业结构
  • 1. (2024高一下·江门月考)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   )
    A . 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 B . “左”倾错误亟需纠正 C . 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 D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 1. (2024高一下·江门月考) 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 . 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 1. (2024高一下·江门月考) 据统计,196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82165万亩,总产量14750万吨;1963年播种面积为181165万亩,总产量17000万吨;到了1965年播种面积为179441万亩,总产量19455万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调整政策逐步实施 B . 工业化建设的普及 C . 土地所有制度出现变革 D . 人民公社化的发展
  • 1. (2024高一下·江门月考) 下表所示为1952—1956年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中国( )

    类别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零

    A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B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 D . 打破欧美国家的经济封锁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6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