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如何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中,受摧残的有8个行业。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纵观1840—1949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摘编自彭南生《现代化中的“中国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工业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编自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在工业化起步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西欧和西方衍生国水平的1/12。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

    ——摘编自郑有贵《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未受摧残的部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内涵。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至1957年我国在工业化路径选择方面的合理性。
  • 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195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而只能建立在大工业经济和集体大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其意在强调( )
    A . 社会主义发展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迫切性 C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的必要性 D . 小农经济阻碍“一五”计划实施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1953年春,中央统战部组织调查组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形式,是我们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工业来训练干部,并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也是我们同资产阶级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环节”。这份报告,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此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方针最有可能是(    )
    A . “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障工农利益,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D .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1953年春,中央统战部组织调查组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工业来训练干部,并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也是我们同资产阶级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环节”。这份报告,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此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方针最有可能是(    )
    A . “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障工农利益,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D .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 1.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被写入宪法。这表明(    )
    A .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 . 以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C . 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 过渡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
  • 1. (2024高一下·射洪月考)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那个时候要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怎样使用一个月内的粮票。因为每人每月好像就是供应三两油,平时的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每次去买肉时都挑肥的。

    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从布鞋票到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据退休职工朱秋成2009年回忆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1993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摘编自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

    1. (1) 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票证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 1. (2024高一下·射洪月考)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据此可知(    )

    年份

    项目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B .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阻碍工业化建设 C . “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D .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1. (2024高一下·三台期中) 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963—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种发展有可能得益于( )
    A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 .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 . 人民化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D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如表为1953~1957年上海私营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情况。据表可知,当时上海(   )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占比

    62.46%

    40%

    30%

    15%

    8%

    A .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 B .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到落实 C .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D . 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右表所列为1949年到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来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是(    )

    时间

    论文数量(篇)

    500

    70

    6000

    2000

    A . 1949~1965年 B . 1966~1976年 C . 1977~1991年 D . 1992~2011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