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嘉陵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探究】

    1.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2. (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 1. (2024高二下·江油开学考) 1941年,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为响应这一要求,《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其主旨在于“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这一做法( )
    A . 适应当时民族解放的需要 B . 扩大了边区政府阶级基础 C . 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D . 意在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 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1943年3月,邓小平在《新华日报》发表《动员全军助民春耕、节约粮食、救济同胞》的谈话,呼吁开展节约救灾运动,号召全军“每人每天节约小米半两,后方机关每人每天节约小米一两”。这一号召( )
    A . 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 旨在提高人民军队的威信 C . 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D . 重视发挥军民团结的力量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岸关系源远流长,从夏代的“扬州之域”说、春秋战国的越人迁台说、秦代的“瀛洲”说、西汉的“东鲲”说、三国的“夷洲”说、隋代的“流求”说、唐代施肩吾居澎湖说来看,虽然还称不上是主权的确立,但确是一种“历史联系”,一种主权的发生,从而为中国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奠定了基础……

    ——摘自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

    材料二 政治方面,后藤新平两次进行总督府及地方行政改革,形成以民政部为核心的总督府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民政长官成为总督府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建立“警察中心政治”,……镇压了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运动,肃清了治安。在经济方面,后藤新平主要实行土地调查,……确立以小租户为核心的近代土地制度,“改革”地租课以重税;实行鸦片、食盐及樟脑专卖,……还创设台湾银行,统一币值及度量衡,……把台湾逐渐纳入日本“南进侵略政策”的发展轨道中。在文化方面,……以培养拥有最低知识水平、忠实地为殖民统治者掠夺经济利益服务的劳动者为目的,对台湾人民实行愚民的同化政策。

    ——摘自倪霞《后藤新平在台殖民统治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原是不存在的,但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是因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失败后逃至台湾,二是因为西方势力的干涉和插手,在其性质上属于中国内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使得台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饱受国际势力的干涉。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余年……

    ——摘自王梦《“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的旧称有哪些?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如何经略台湾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国际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 1.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三:《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

    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区政府提出“在山野、田间随时随地可以上课”“采取军队的编制,养成儿童集体生活的习惯”,并规定体育课“要按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军事体育技能的培训,例如野外侦察、通讯、放哨、坚壁清野等。”这些措施(  )
    A . 扩大了革命政权的群众基础 B . 提升了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 C . 彰显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D . 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 )
    A . 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 B . 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 .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 .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 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共产党应当和非共产党的一般下层群众团结起来实行斗争,独立的去领导他们的运动,使这些运动都走到苏维埃政权的总口号之下来。这一统一战线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性,甚至连大资产阶级也可能营垒分化、参加抗日。他主张要将我们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概念。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中国无产阶级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 (1)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统一战线”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指出材料四中组织“统一战线”的目的,并总结其历史经验。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二  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试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举动(   )
    A . 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 B . 有效地牵制日本军队在华的兵力 C .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 . 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的游击战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