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 1. (2024·长沙) 1898年,湖南维新志士樊锥在《湘报》发表《开诚篇》系列文章,主张中国应“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者是效”,“行平等平权之义”。同年,湖南封建守旧分子以“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其驱逐出境。这反映出当时(   )
    A . 全盘西化成为主流意识 B . 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 维新变法以湖南为开端 D . 中西文化冲突的激烈性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    )
    A . 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 . 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 C .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 . 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向光绪帝谏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时表示:“上既以为可废,请上自下明诏,勿交部议,若交部议,部臣必驳矣。”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 得到光绪帝的坚定支持 B . 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倾向 C . 有力地冲击了八股取士 D . 弘扬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晚清时期,一些南方督抚曾与西方国家商订协议:“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下列项与此协议同属一个历史事件后果的是(    )
    A . “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B .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C .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D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史学家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为案例揭示历史学自身的路径及其限度。此书的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研究、叙述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以及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与当时的“当事人”对正在发生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这三部分,构成了“历史三调”。以下与“历史调”认知相同的是(    )
    A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重要观点 B . 一般我们认为过去的历史只要对我们还具有某种意义,那么也是当代史 C . 历史学自有独特价值,新时代的史学必须是“科学的、综合的、比较的、全面的” D . 历史包括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亲历者的讲述、后人根据以往材料所描绘重构的历史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 (2) 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如图是近代某次列强侵华路线示意图。这场侵华战争(   )

    A . 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B .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推动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 .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请依据下表内容,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现象)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背景事件

    历史事件(现象)

    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