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 .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下表为洪武年间却(禁)贡情况。这反映出明初( )

    时间

    却(禁)贡国

    原因

    洪武五年(1372)

    安南

    安南陈叔明弑其主日熞自立,遣使人贡,却之

    洪武七年(1374)

    日本

    其国王良怀遣僧朝贡。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

    洪武十四年(1381)

    安南

    以安南寇思明,不纳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占城

    以占城有篡逆事,却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安南

    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

    洪武二十七年(1394)

    安南

    同上

    注:根据《明实录》《东西洋考》《海澄县志》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A . 强化海禁断绝贸易往来 B . 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 C . 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扩大 D . 商品交易遵循严格程序
  • 1. (2024高一上·期末) 雍正帝即位后,密折由康熙时极少数人使用的告密文书变为广大官员都可使用的正式文书;不仅政治、军事、赋税、捕盗、举荐之事要及时报告,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据此分析,雍正时期密折制度(    )
    A .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 . 完善了清朝监察体系
  • 1. (2024高一上·期末)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日高三丈犹拥被,不如江南富足翁”这是因为(   )
    A . 丞相制度的废除 B . 实施八股取士 C . 内阁的设立 D . 特务机构的设置
  • 1. (2024高一上·期末)  明代嘉靖末年以后,以郑若曾编撰的《筹海图编》为代表,一些士大夫也相继编撰了一系列筹海、海防论著,这些著作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倭寇事件的记忆,也表达了他们对海洋事务的见解。在随后的近三百年里,这种撰述传统被后人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持续的“筹海”话语。这反映出(    )
    A . 明代抗倭斗争影响深远 B . 明末中国开始建立海防 C . 明清时期海洋事务停滞 D . 明清时期逐渐开发海洋
  • 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明朝后期,官员的奏疏要先交内阁审阅,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疏上进呈皇帝裁决,皇帝亲自或委托太监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通过厂卫制度监察百官。因此出现了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仍能照常运行的现象。这反映了(   )
    A . 监阁体制有利于政局稳定 B . 君主集权的强化 C .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 . 中央集权的强化
  • 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 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 B . 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 . 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 D . 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
  • 1. (2024高三下·德州开学考)  明朝实行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一般来说,所有官吏的任用都实行亲族回避,地方官吏实行亲族和地区的双重回避,一些重要官吏则实行具有特殊要求的职务回避。该制度( )
    A . 保障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B . 促进了官员履职的公正性 C . 反映了监察制度的严密性 D . 体现了官员考核的科学性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续文献通考》记载,明代六科执掌,“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执奏封还”。《明内廷规制考》指出,对于皇帝的“传奉”诏旨,无论朱字或墨字“传帖”,承受官衙,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据此可知,明代的“执奏”( )
    A . 促使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B . 有利于提升专制皇权统治效能 C .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 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1. (2024高三下·大足月考)  明代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提出:“高皇帝(朱元璋)定鼎金陵,文皇帝(朱棣)迁都金台(今北京),则跨江、河南北而各为一大都会,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作者意在说明(    )
    A . 两京制总体平衡了南北的关系 B . 两京制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 . 两京制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趋同 D . 两京制推动了政治军事的结合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