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

    2007年10月,拉美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他们把哥伦布塑像披上塑料外套,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 

    材料二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1. (1) 阅读两则材料,思考在如何评价哥伦布的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试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哥伦布。
    2. (2) 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3. (3) 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模式?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 . 内阁权势强大 B .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 . 社会经济凋敝 D .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 . 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 . 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 . 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 . 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岸关系源远流长,从夏代的“扬州之域”说、春秋战国的越人迁台说、秦代的“瀛洲”说、西汉的“东鲲”说、三国的“夷洲”说、隋代的“流求”说、唐代施肩吾居澎湖说来看,虽然还称不上是主权的确立,但确是一种“历史联系”,一种主权的发生,从而为中国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奠定了基础……

    ——摘自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

    材料二

    政治方面,后藤新平两次进行总督府及地方行政改革,形成以民政部为核心的总督府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民政长官成为总督府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建立“警察中心政治”,……镇压了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运动,肃清了治安。在经济方面,后藤新平主要实行土地调查,……确立以小租户为核心的近代土地制度,“改革”地租课以重税;实行鸦片、食盐及樟脑专卖,……还创设台湾银行,统一币值及度量衡,……把台湾逐渐纳入日本“南进侵略政策”的发展轨道中。在文化方面,……以培养拥有最低知识水平、忠实地为殖民统治者掠夺经济利益服务的劳动者为目的,对台湾人民实行愚民的同化政策。

    ——摘自倪霞《后藤新平在台殖民统治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原是不存在的,但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是因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失败后逃至台湾,二是因为西方势力的干涉和插手,在其性质上属于中国内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使得台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饱受国际势力的干涉。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余年……

    ——摘自王梦《“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的旧称有哪些?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如何经略台湾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国际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史称明成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观他在位二十二年的措施,确是“有大略”的君主。他五次出塞亲征“北元”(顺帝北逃后史称北元,1403年改称鞑靼),迁都北京以及遣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都是后世所乐道的。不过他无视太祖的谆谆告诫,首先任用宦官,始作俑者,也贻后世无穷之祸。这里可以得出明成祖( )

    ①任用宦官②亲征鞑靼③支持郑和下西洋④设置内阁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 . 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B . 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C . 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 . 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 1. (2024高二下·济宁开学考) 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该规定( )
    A . 旨在通过教化加强边疆管理 B . 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 C . 反映了明朝教育体系的发展 D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置中朝 B . 废除宰相 C . 建立内阁 D . 置军机处
  • 1. (2024高一下·安庆开学考)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派周干、胡概、叶春等人巡抚南直隶,使其正式以“巡抚”之名巡视地方,“设巡抚自此始”。所谓“巡”,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分巡天下所谓“抚”,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安抚”“宣抚”地方。由此可知,明朝设立巡抚旨在( )
    A . 惩治地方腐败官吏 B .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 . 强化中央的控制力 D . 构建政权政治认同
  • 1. (2023高一上·期末)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
    A . 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 .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 . 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 . 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