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如图是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与此石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秦朝北击匈奴 B .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 . 窦宪出击北匈奴 D .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托名大禹所著,全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纪》全文征引,而不取当时更容易理解的其他说法,如《吕氏春秋》中比较纯粹的地理解释。这表明司马迁意在强调( )
    A . 天下一统的意识 B . 分封制度的历史传承 C . 华夏认同的观念 D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 1. (2024高二下·山东期中) 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 . 重视官员道德品质 B .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C . 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 . 削弱士族政治影响
  • 1. (2024高二下·青岛期中)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 .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在汉昭帝始元六年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评,说它们是在与民争利,造成了两大弊端:一是破坏了敦厚的传统,造成了贪鄙的风气;二是务农的人少了,追逐工商之利的人多了。“贤良文学”们批判的政策主要包括( )

    ①铸造圜钱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任用酷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2024高一下·泰州期中)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班超出使大秦 B . 汉朝与罗马的交往 C . 官方交流密切 D . 汉朝与希腊的交往
  • 1. (2024高二下·铁锋期中)  汉文帝时,对孝悌、力田、三老等基层教化乡官进行嘉奖并赐帛慰问;“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要求被举荐之人品德高尚,且尤其强调孝道;对于违背孝道的行为要处以刑罚。据此可知,当时( )
    A . 政府比较重视基层治理 B . 国家治理凸显儒家价值取向 C . 官员选拔制度逐步完善 D .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尊崇
  • 1. (2024高二下·邢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先秦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先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初步认识到人类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极强的“依赖”关系,由此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必须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等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最先对“天人合一”的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派观点后,提出“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等观念,认为虽然自然万物规律有其“不可违性”,但人和自然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张载等在吸收唐代“众生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时至明清,王阳明进一步明确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清代理学大家孙奇逢也有“天人一体”等见解。

    ——摘编自杨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
  • 1. (2024高三下·丰南月考) 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 . 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 . 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 . 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8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