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阆中月考) 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汉朝统治者的做法(   )
    A . 消除了朝廷官员的后顾之忧 B . 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C . 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 . 避免了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A .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 . 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C . 地位独立,专权跋扈 D . 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汉初的侍中,职责是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是皇帝的亲信。 武帝时,侍中开始参与朝政,但地位不高,“不干丞相、御史职事”。后来,担任过“侍中”职务的 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权势出宰相右矣”。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 )
    A . 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 B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 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 . 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有时遭到挫折,有时发展相对顺利,不免呈现波浪式前进的轨迹,其中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而高潮时期一般地说,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鼎盛”。

    ——摘编自胡如雷《论隋唐五代在历史上的地位》

    选择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某一个鼎盛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要求:写出具体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雨伞)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 (2) 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1. (2024高二下·麻涌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有许多复杂的解释,这里将其理解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即辛亥革命之前的所有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文化,它们具有五个特征:一是萌芽和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即主体性;二是被中国人长期坚守的文化,这是传承性;三是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文化,这是普遍性;四是符合人类文明方向的文化,这是世界性;五是可以作为建构未来的文化,这是永恒性。

    ——摘编自方铭《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等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或多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清晰。)

  • 1. (2024高二下·大连月考) 从商鞅变法推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的强制性分家异财制度,直到汉初亦沿袭。但从西汉末开始,累世同居之风兴起,如樊重“三世共财”、蔡邕“三世不分财”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C . 宗法思想在汉代复活 D . 封建国家对基层控制力削弱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干,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版图的概况以及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并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上述系列举措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双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层(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以上材料整理自李梦羽《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至东晋孔庙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 (2)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 )
    A . 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 B . 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 . 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 D . 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8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