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谩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 .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 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 . 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 1. (2024高三下·揭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萧何营造豪华未央宫的理由进行了批驳:“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镇服天下也。天下未定,当克己节用,以趋民之急。而顾以宫室为先,岂可谓之知所务哉!昔禹卑宫室,而桀为倾宫。创业垂统之君,躬行节俭,以训示子孙。其末流犹入于淫靡,况示之侈乎?孝武(汉武帝)卒以宫室罢敝天下,未必不由酂侯(萧何)启之也。”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汉高祖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看法。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伍被是汉武帝时期淮南王的谋士,他指出:“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这种历史现象得益于汉代( )
    A . 中央集权的一统局面 B .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 . 长途贸易的繁荣昌盛 D . 工商皆本的思想熏陶
  • 1. (2024高一下·涟源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 . 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C . 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 . 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十分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拔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即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引自(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明代中期,在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大约从嘉庆朝开始,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以经济为中心的新兴城市大量出现,手工业、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新的市民阶层逐步扩大;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日益受到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新思想的挑战;随着民间的书院,讲会以及出版业的发展,文化前所未有地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中西文化也开始发生交流与碰撞。如此一系列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在这一时期涌现。早期启蒙思潮是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汉初“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在治国思想、政策方面的表现,并概括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重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思想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期“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并对“阳明心学”进行简要的评价。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汉书·食货志》载:“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蓄)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汉武帝采取的下列举措,与这一记述直接相关的是( )
    A . 实行盐铁官营 B . 打击豪强游侠 C . 推行均输平准 D . 抑制工商业者
  • 1. (2024高二下·江油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下列选项中,有关这本典籍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 是中医临床百科全书 B . 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C .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D .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摘自汉朝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十七年中丞周案议,将东西洋贾舶题定额,数岁限船八十,有八给引如之,后经自变量有限,而愿贩者多,增到百一十引矣。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各自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世界潮流的角度简要评价明清海禁政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