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娄底月考)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王莽时吏人没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吏人遭饥乱,及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上述做法( )
    A . 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B . 反映了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C . 利于小农经济恢复发展 D . 壮大了豪强地主田庄经济规模
  • 1. (2024高三下·安化模拟) 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 . 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 . 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 . 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 . 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推崇儒学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有何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 1. (2024高二下·余姚月考)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在他的医学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辩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所以历代医学家推崇他为医圣”。“他”的医学著作( )
    A .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 . 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C . 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D . 记载了青蒿素对治疗疟疾的作用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史记》为少数民族立传,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四邻各少数民族如匈奴、百越、西南夷等的历史。这些少数民族列传与其它列传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之分。这种民族史撰述体例(   )
    A .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 反映了华尊夷卑的思想 C . 蕴含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 . 说明了民族交流的悠久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司马迁有一定私心,想成一家言论,其叙述主观色彩过于浓厚 B . 希罗多德更注重历史中因果关系的辨析,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 C . 两位历史学家追求客观真实,都以叙事为中心贯通撰写历史 D . 两位历史学家都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都有宏大的历史使命感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西汉末年,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国力日益衰减,官僚机构日趋腐化。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三者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该现象(   )
    A . 与盐铁专营政策有直接关系 B . 最终导致西汉政权的瓦解 C . 促使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可佐证王莽改制成效有限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 . 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 . 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 .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 .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 .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 气候条件变化 C . 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 . 南方经济发达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