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  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 )
    A . 出现阶级分化 B . 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 . 萌生出私有制 D .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 1. (2024·)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宗周镐京地区大片领土,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不及一些诸侯国,这反映了当时( )
    A .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B .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 C . 礼崩乐坏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D .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 1. (2023高一上·薛城期末) “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下图“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示意图”中,中原和江浙两大文化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 )

    A . 龙山、半坡 B . 红山、河姆渡 C . 仰韶、良渚 D . 陶寺、大汶口
  • 1. (2023高一上·丰台期末) 下列是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50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

    墓葬类型

    考古发现

    大型墓

    墓坑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木器,玉或石制的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

    中型墓

    墓坑长、宽尺寸略小于大型墓。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

    小型墓

    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

    A .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B . 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C . 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习近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甲骨文的出土“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宗法与宗庙制、土地制度等,使商代成为可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A . 文字是历史传承的唯一载体 B .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 . 甲骨文发现之前无信史可言 D . 甲骨文验证了史书相关记载
  • 1. (2023高一上·唐山期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以下最能作为其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 . 挖掘出来的黑陶胎壁薄如蛋壳 C . 古城分布着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 D . 各个墓葬之间随葬品差别不大
  • 1. (2023高三上·河北期末) 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逸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1962 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发掘出残陶器90 余片,全是夹砂红陶,质地粗糙。据此可知( )
    A . 历史结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 B . 考古资料更具历史研究价值 C . 实物史料增强了文献可信度 D . 古籍文献中所载可信度最高
  • 1. (2023高二上·即墨期末) 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 )
    A . 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B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C . 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D . 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 1. (2024·)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社会分工;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 . 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 .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 . 山西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 . 河南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 1. (2023高一上·德州期末)  如图是对考古发现若干氏族村落遗址的描述。据此判断,这些遗址属于( )

    A . 仰韶文化 B . 龙山文化 C . 河姆渡文化 D . 大汶口文化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