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铁锋期中)  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 .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 .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 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 . 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 1. (2023高一下·银川期末)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河姆渡文化遗址 D . 仰韶文化遗址
  • 1. (2023高二下·南昌期末) 新石器时期,新疆出现了绿洲民居的雏形——原始窝棚。到了汉代,楼兰、于圆等绿洲有了平顶编笆墙窝相。编笆墙后来又发展为木构架围墙。最终,形成平顶砖木构架建筑。新疆绿洲民居的演进反映出( )
    A .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 . 自然环境的改善 C . 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D . 礼制的影响扩大
  • 1. (2023高二下·商丘期中)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 .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 经济发展水平 C .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 传统文化习俗
  • 1. (2023高二下·商丘期中) 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A . 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 . 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 . 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 . 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 1.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据考古发现,相隔1500多公里的三星堆、吴城两地,先秦古人在炼铸青铜器时竟采用同一地的金属原料,铸造技术也十分相似;而江西瑞昌铜山铜岭铜矿,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采铜遗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输送过炼铜矿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铜矿。这表明先秦时期( )
    A .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B . 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产 C . 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D . 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 1. (2023高一下·梅州期中)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 .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 1. (2023高二下·泉州期中)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  )
    A . 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 B . 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 C . 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 D . 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
  • 1. (2024高三下·渝北月考)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
    A . 龙山文化 B . 良渚文化 C . 二里头文化 D . 仰韶文化
  • 1. (2023高三上·天津市期末)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