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20 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60 年代前期,根据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问题,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段,中国在后一个“中间地带”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
    A . 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B . 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 . 中英、中荷的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 D . 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 1. (2024高三下·湖南月考)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城市中不能升学或就业的青年安置下乡。1962年至1966年上半年,全国共动员了129.28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举措( )
    A . 体现了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 B . 导致了城市生产被破坏 C . 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复苏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中国政府)均不承认其外交地位。要通过谈判进行,要他们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一边倒”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 “另起炉灶”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朝鲜停战以后,亚洲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是,美国不仅不想从朝鲜半岛撤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而且其海军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扼制中国。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 )
    A . 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B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 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

    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1. (1) 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用史实予以说明。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议形成《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三种形式,即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当时条件而言,中央明确要求大量发展互助组。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1952年农业生产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大量发展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在互助运动有基础的地区,推广常年的、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1953年11月,全国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约有4790多万户,占当时全国总农户的43%,其中,参加互助组的户数约占组织起来的农户总数的94%以上。

    ——摘编自赵胜《论建国初期农村的互助组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特点和意义。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以下是“一五”到“四五”期间中国工业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据此可知,五年计划的推行(   )

    时段

    主要指导思想

    “一五”(1953~1957年)

    优先和重点发展重工业

    “二五”(1958~1962年)

    彻底解决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及工业落后状态

    “三五”(1966~1970年)

    在“三线”建军工厂,并把一线重要工厂搬迁至“三线”

    “四五”(1971~1975年)

    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把内地建设成为战略大后方

    A . 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B . 促进了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C . 消除了新生政权战争隐患 D .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1949~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从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需要出发,组织以工代赈人员超过2.9万人,完成以工代赈工程46项,整修道路68条,整修人行便道34万平方公尺,整修桥坝14座。该时期实行以工代赈有利于(   )
    A . 消除贫富差距 B . 调整工业结构 C . 完善基础设施 D . 促进政权认同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1956年8月1日,中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场本计划以“周”为单位的汇演,足足进行了24天,参加演出的单位共有37个之多,演员总数超过4500人,共演出了41台节目,上演了94场次,观众数以万计。不仅挖掘了大批民间艺术和艺术人才,也拓展了群众视野。音乐文化周的举办(   )
    A . 落实了“双百方针”精神 B .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C . 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 D . 调动了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