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 (2) 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入幕洋务企业机构、任职海关等涉外机构成为上海士人竞相角逐 的职业;甲午战后,“舍儒而商”成为沪上和江南士人的新风尚。这反映了(   )
    A .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士人抛弃 B . 科举取士不合时宜 C . 经济变动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D .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1.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 1. (2024高二下·什邡月考) 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 )
    A . 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 . 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 C . 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 . 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 1. (2024高二下·成都月考) 传承与交流,是文明发展不变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人贵于物。《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一个具有感性、能够创造、能够进行自我发展的万物之灵,人有突出的价值。《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即人的生命价值比动物重要。其后的儒家学者都坚持这个观点并将其充分发挥与引申。

    ——韩星《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材料二  在智者学派的推动下,哲学从主要研究客观自然界转到研究人和社会。这时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哲学思想是属于个人的脑力劳动,哲学家个人的品格、爱好和学识,甚至他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所能发挥的自由作用就可以大得多,对以后哲学的发展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亚里士多德由于惯于归纳和概括历史和经验事实,善于分析和推理,对于以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前言》

    材料三 以洋务运动为契机,西方的凸版印刷术、平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也陆续传入国内。中国出版业由此在晚清时期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的跨越……在“出版救国”思想影响下,章太炎、谭嗣同、蔡元培等对洋务派的译书阅读甚多,期望甚大;康有为曾经购买译书“以赠友人及自读者,达三千余册”;王韬评价国际法著作的翻译出版“采取广富而断制详明”。此外,洋务派翻译出版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书价较为便宜,在客观上有助于扩大译书发行量,有利于更广泛地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和技术知识。

    ——万安伦《洋务派翻译出版活动再认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简述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哲学家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并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一例洋务派设立的翻译出版机构,并概括“出版救国”活动的历史意义。
  • 1. (2024高二下·信宜开学考) 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在中国诸多城市开辟通商口岸、划定租界。为选择租界范围、营建各种城市建筑,必须绘制比较详细、准确的城市地图,随之表现中国城市的地图大量涌现,绘制者除中国人外,外国人亦不在少数。由此可知,测绘制图的大量出现(    )
    A . 加剧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B . 有助于近代城市的合理布局 C . 实现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D . 使近代中国思想进一步解放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如图是近代某次列强侵华路线示意图。这场侵华战争(   )

    A . 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B .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推动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 .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为了求富,洋务派开办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是(   )
    A . 上海轮船招商局 B . 福州船政局 C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 . 天津机器局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魏源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效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的主张。他还说,美国总统“总无世袭终身之事”;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公乎?”这意味着魏源(    )
    A .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 . 有一定的近代资本主义思想 C . 呼吁兴办中国近代新式工业 D . 表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请依据下表内容,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现象)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背景事件

    历史事件(现象)

    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