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唐代杜环所著的《经行记》现已失佚,仅有杜佑《通典》所转引的1500余字存世,所载被俘工匠中没有造纸工匠,因而有学者不同意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亚学者研究指出,在怛罗斯战役前,造纸术就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据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 )
    A . 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B . 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C . 对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应存疑 D . 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浙江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形成过早期工商强国的典范。范蠡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农商俱利等,为后世提供了“重商厚利”的理论渊源。魏晋以来,由于南北经济重心转移,浙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区域社会工商业相对发达,城市商品经济活跃。近代以来,由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骤变,浙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商业文化得以重塑。

    ——摘编自江宏《近代浙商与浙江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以来,龙游商人对聚集起的大量财富,大多用于置豪宅、建祠堂、量族田等。一部分龙游商人具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年轻时把生意做得很大,但是在年老时,也会将资产变卖,回乡买宅置田。龙游拥有许多书院,教授的内容以传统重仕轻商思想为主。另外,太平军战后经济尚未恢复,社会动荡不安,龙游商人不肯冒风险,宁愿在本地做些小买卖,而跟不上外界的时代变化。龙游商帮由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

    ——林利平《龙游商帮蔚然勃兴与黯然落幕的镜鉴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以来浙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龙游商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请你对现阶段浙商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七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了( )
    A .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 B . 上族是东晋特有的阶层 C . 魏晋庶族丧失政治地位 D . 东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唐人于邵《送刘协律序》云:“(广东)南海,有国之重镇,北方之东西,中土之士庶,舟宗连毂击,会合于其间者,日千百焉”。时人亦有诗云:“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尝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唐代广东南海地区( )
    A . 南北交往频繁 B . 商业繁荣发展 C . 中外联系紧密 D . 政治地位上升
  • 1. (2024高三下·汕头模拟)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
    A . 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 . 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 . 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 . 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 1. (2024·高州模拟) 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逐渐增多,部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能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颜氏家训·勉学》篇描述当时“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 . 政府重视蒙学教材的编纂 B . 官学读经颓势难振的趋势 C . 经学教育以培养品德为主 D . 儒学的社会基础得到拓展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羁縻府州制度的确立( )
    A . 体现灵活务实的统治理念 B . 说明唐王朝重视基层治理 C . 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 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1. (2024高二下·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 (1) 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 (2) 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 1. (2024高二下·贵州月考)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 . 人口内迁与南迁 B . 政权更迭频繁 C . 生态环境的恶化 D . 民族交流交融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