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汉字读音为第四声的是(    )
    A . B . C .
  • 1. 初知内容。(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填空)

    本课主要内容是对延河、、南泥湾等具体事物的歌颂,间接讴歌了延安精神,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 1. 语文实践。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了32年。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国人,大家纷纷发表评论。请你发表一条微博,表达自己的感想。

  • 1. 阅读理解

    对钱学森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国当然期盼他早日回国,所以一直关注着他在美国的处境。经过中国政府和美方的多次谈判,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被通知可以离开美国。

    接到通知后,他立刻去买回国的船票。当时,一、二等舱的船票已经卖完了,但是为了能早一天回国,他不顾远涉重洋的辛劳,毅然买了几张三等舱的船票。9月17日,当他正要登船时,美国合众国际社的记者赶来采访他:

    “您回国后准备做什么?”

    “我要尽全力建设我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1. (1) 从文中等词能体会到钱学森期盼早日离开美国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2. (2) 在文中找出体现钱学森回国很艰辛的句子。
    3. (3) 对“我要尽全力建设我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1. 本诗第一小节“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 夸张 B . 比喻 C . 反问 D . 对比
  • 1. 下列词语搭配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追求理想    发表讲话    明媚的春光 B . 追赶信念    探索奥秘    破旧的茅屋 C . 追寻光明    演奏乐曲    温热的土炕
  • 1. 填空并仿写句子。
    1. (1)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

      仿写:像,在追寻

    2. (2)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追寻

      仿写:追寻,追寻

  • 1. 仿写。

    追寻你,延河丁冬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追寻你,

    追寻你,

    追寻你,

    追寻你,

  • 1. 快乐阅读。

    成全别人的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在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个姑娘露出笑容。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心想,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个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下,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车上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 (1) 三月里的一天,“我”乘车(    )
    2. (2) “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姑娘,这位老人和这个姑娘是(    )
    3. (3) 文中有一处省号,它的作用是(    )
    4. (4) 与文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
    5. (5) 在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让座的姑娘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正确的是(    )
    6. (6) 从让座的姑娘的一连串的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7. (7)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第一个“善良”在文中指什么?第二个“善良”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1)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诗的第1、2两节写对的追寻;诗的第3、4两节写需要延安精神;诗的第5、6两节写
    2. (2) 延安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精神?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