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课内阅读。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 (1) 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塑造了盘古这样一个的神话人物。想象了盘古死后他的化为的过程:他的四肢化作成了太阳和月亮......这样的想象既合理又充满神奇色彩,让文章更具吸引力。
    2. (2) 想象一下他的其他身体部位还会变成什么?

       他的,变成了

       他的,变成了

  • 1. 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神话》

    主要信息

    作者    袁珂(整理)

    文学体裁  神话传说  

    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触山》

    作品简介

      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喾(kù)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gǔn)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的中国神话作了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

    主要内容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如人们要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女娲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人们要解释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就幻想出“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故事,以此说明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从这些神话故事,可以看出古代先民想象力丰富奇伟,将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作,是古代先民遗留的宝贵遗产。神的出现,标志着先民对世界认识的一大进步。神其实是一切人为所不能的总和,是一个抽象而具体的概念。

    1. (1) 神其实是一切 的总和。
    2. (2)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神话的是( )。
    3. (3) 下面这段话讲的是哪一个神话故事?( )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刑天舞干戚

      当炎帝还是统治全宇宙的天帝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后来炎帝被黄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小小一名天帝。虽然炎帝忍气吞声,不敢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子孙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庭,径直奔向中央天庭,去和黄帝争个高低。

       刑天左手握着长方形的盾牌,右手拿着一柄闪光的大斧,一路过关斩将,砍开重重天门,直杀到黄帝的宫前。黄帝正带领众大臣在宫中观赏仙女们跳舞,猛见刑天挥舞盾斧杀过来,顿时大怒,拿起宝剑就和刑天搏斗起来。两人剑刺斧劈,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凡间,直杀到常羊山旁。

       黄帝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突然一剑向刑天的颈脖砍去,只听“咔嚓”一声,刑天的那颗像小山一样的巨大头颅,便从颈上滚落下来,落在常羊山脚下。

       刑天一摸颈上没有了头颅,顿时惊慌起来,忙把斧头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乱摸乱抓。他摸呀摸呀,周围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个遍,参天的大树、突出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触摸下,都折断了,崩塌了,还是没有找到那颗头颅。他只顾向远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离他不远的山脚下。

       黄帝怕刑天真的摸到头颅,恢复原身又来和他作对,于是他连忙举起手中的宝剑向常羊山用力一劈,随着“轰隆隆”“哗啦啦”的巨响,常羊山被劈为两半,刑天的巨大头颅骨碌碌地落入山中,两山又合而为一,把刑天的头颅深深地埋葬起来。

       听到这异样的响声,感觉到周围异样的变动,刑天停止摸索头颅。他知道黄帝已把他的头颅埋葬了,他将永远身首异处。他呆呆地立在那里,就像是一座黑沉沉的大山。想象着黄帝那洋洋得意的样子,想到自己的心愿未能达到,他愤怒极了。他不甘心就这样败在黄帝手下。突然,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敌人拼死搏斗。

       失去头的刑天,赤裸着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作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那两乳的“眼”似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那圆圆的肚脐,似在发出仇恨的咒骂,那身躯的“头颅”如山一样坚实稳固,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舞得那样有力。

       看着无头刑天还在愤怒地挥舞盾斧,黄帝心里一阵战栗,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他不敢再对刑天下毒手,悄悄地回到天庭。

       那断头的刑天,至今还在常羊山的附近,挥舞着手里的武器呢。

    (选自《中国神话故事大全》)

    1. (1) 本文中有“轰隆隆、哗啦啦”等描写声音的词语,请照样子再写出四个描写声音的词语。

         

    2. (2) 刑天是( )手下的一位大臣。
    3. (3) 刑天所使用的武器是( )。
    4. (4)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
    5. (5) 东晋诗人陶渊明被这个故事感动,在其《读〈山海经〉》一诗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体现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情景的句子。
    6. (6) 下列对刑天身上具有的性格特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7. (7) 这则故事是根据下面的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试着说说本文与原神话故事有哪些不同。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8. (8) 读了刑天的故事,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谈谈你的体会。 
  •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女娲创造人类

    袁珂(整理)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也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女娲一天当中能够变化70次。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zhēn)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使它生气蓬勃起来。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她走得有些疲倦了,便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

          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这样,看起来更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对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和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想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根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叫声,在周围震响。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多了。

    1. (1) 下列词语结构与“山川草木”一样的是( )。
    2. (2) 对女娲造人的动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 (3) 下面的描写体现了神话中神奇的想象的有( )。(多选)

      A.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B.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C.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根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

      D.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4. (4) 女娲是怎么创造人类的?下面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5. (5) 女娲是如何让人类延续下去的?
  • 1. 阅读中学习方法。

    ____

       大象想做一条裤子,用长鼻子卷着一块布走来走去,急得直出汗。突然,它看到了狗熊。狗熊说 :“什么事情把你急成这样?”大象说:“我想做条裤子 ,可是我不会做。”狗熊得意地说:“这很简单,我比你巧得多,我给你做吧!”

       狗熊接过布,很快就裁完了。它越看越觉得裤子肥,便用剪刀把裤腿剪瘦了点儿。做成以后,它把裤子穿在自己的身上,看了看,还是觉得肥。它自言自语道:“这裤子肥得像水桶,还得剪一剪。”狗熊脱下裤子剪了又剪,把裤子缝好后又试了试,这回不肥也不瘦。它高兴地说:“大象穿上一定合身。”狗熊捧着做好的裤子,十分得意地向大象家里走去。

    1. (1)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 (2) 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
    3. (3) 你喜欢狗熊吗?为什么?
    4. (4) 读后所得:这篇童话把狗熊        的经过写得很详细,文章的结尾发人深思,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能想象后补充几句话:
  • 1.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 (1)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把比作

    2. (2)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这句话中的“头顶天,脚踏地”可以用成语来形容。盘古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盘古的美好品质。

  • 1. 词语综合运用。
    1. (1)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①写出这句话中的三对反义词。

      ——  ——    ——

      ②盘古一斧头就把天地劈开了,这个过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

    2. (2)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头顶天,脚踏地”可以用成语来表示;“脚踏地”可以用成语    来表示。

    3. (3)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①“累”在句中的读音是,在词语“积累”中的读音是。“倒”的读音是,在词语“倒车”中的读音是

    4. (4) “精疲力竭”中的“竭”的意思是,词语的意思是,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有:,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 1. 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①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句子把比喻成,写出了盘古的巨大。
    ②以“晚霞”为内容写比喻句。

  • 1. 课内阅读。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见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一____缝,一____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____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 (1) 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量词。
    2. (2) 这段话中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找出来写在下面。

      —— —— ——

    3. (3) 形容速度很慢的词语有很多,文中就有两个,你能够找出来吗?
  •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zuó zhuó)  量(zànɡ zhànɡ) 

    重(lónɡ lōnɡ)   液(xuě xuè)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