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读句子,判断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是否正确。
    1. (1)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2. (2)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3. (3)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4. (4)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1.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sòng人在gēng种时,发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折jǐng而死,于是放下锄头,上演了“shǒuzhūdài兔"的故事。

  • 1. 《南辕北辙》中的那个人乘着马车,离楚国越来越远。如果让你告诉他错在哪里,你会怎么说?
  • 1.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 , 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②而归耳。

    (选自《汉书》)

    注释:①邯郸:地名,战国时赵国国都,在今河北。②匍匐:伏地而行。

    邯郸学步

    佚名

    相传在战国时候,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寿陵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他整天待在邯郸的大街上,看当地人怎样走路。然后他一边琢磨人们走路的特点,一边模仿别人走路,跟在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又跟在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他总是学不像,始终也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

    这个青年人心里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原来的步法,所以才会学不好。于是他索性丢掉自己原来的步法,从头学习走路。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腰腿如何配合,同时还要想着每一步的距离是多少......这些问题把他弄得手足无措。

    他越学越差劲,一连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而且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了。而他的钱已经花光,不得不返回寿陵,最后只好狼狈地爬回去。

    1. (1) 对比阅读,解释古文中加点的词。

      昔:

      仿佛:

    2. (2) 燕国的那个青年为什么学来学去,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
    3. (3)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4. (4) 这个人从邯郸爬回寿陵后,非常伤心,请你说几句话开导他。
  • 1.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zhé shé)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wéi wèi)宋国笑。

    1. (1) 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2) 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

      结果:

    3. (3) 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1. 用一句话概括《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寓意,下列最恰当的是( )
    A . 不见兔子不撒鹰。 B . 背靠大树好乘凉。 C . 兔子不吃窝边草。 D . 天上不会掉馅饼。
  •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 B . 本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C . “耒”是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D . “免走触株”中“走”是“跑”的意思。
  • 1. 关于课文中的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捡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B . 他偶然捡到一只兔子后就不再耕田,希望能天天捡到兔子。 C . 他再也没有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D . 他不再耕田,成了一个懒惰的人。
  • 1. 三年级(6)班决定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表演会,下列故事中不能作为剧本的一项是( )
    A . 杯弓蛇影 B . 精卫填海 C . 滥竽充数 D . 叶公好龙
  • 1.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做学问时一定不能掩耳盗铃 , 要实事求是。 B . 如果我们不读书,见识就会很少,长大了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C . 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杞人忧天 , 自欺欺人。 D .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