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织金模拟) 政策制定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策恢复社会局势】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让士兵复员生产,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把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规定十五税一,还调整和建立新制度,压抑商费等。

    【政策体现平等自由】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等法令;实施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加上……从而使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摘自《近代中国史纲要》

    【政策出现创业辉煌】

    材料三

    【政策引起国际反响】

    材料四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车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汉初实行的这些政策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3. (3) 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位人物提出的外交理念,说明“中国提出的外交政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 1. (2024·浦北模拟) 中国古代许多政权都加强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和孟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民本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如西汉初期和唐朝前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朝治理边疆史实(部分)

    方位

    史实

    东南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西南地区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地区

    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东北地区

    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建的“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对中国历史生产的深远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化的内容。结合西汉初期和唐朝前期的史实说明这一内容的政治实践。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治理边疆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此方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4. (4)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有哪些治理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 1. (2024九下·长春月考) 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1. (2024九下·长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统治者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统一全国的,秦始皇所统治的中国,则成了一个大监狱。秦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时,它的法律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他们一味地严刑苛诛的时候,这种法律制度就走向了反面。……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采用是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

    ——摘编自戚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阅读材料,围绕“治国思想”这一主题,自行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00字左下。)

  • 1. (2024九下·通城月考) 【民本思想】

    材料一  孟子将民本思想阐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予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因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货;遇到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说明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 1. (2024九下·鄂州月考) 民生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关注民生是中外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秦统一以前)的思想源起到封建社会时期汉唐统治者的治国实践,再到近代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还地于民,无不体现着历代中国人对民生的重视。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三个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 (2024·朝天模拟) 下图是同学们进行主题学习时收集整理的历史资料。据此推断,①处应填入的是( )

    主题:____①____

    《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景帝纪》:“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言文景,美矣!”

    《旧唐书·宪宗纪上》:“文景釀化(注:釀,读音:nóng;釀化,以宽厚的德政教化黎民),百王莫先。”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1. (2024·临川模拟) 下图中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原因是:(    )

    A . 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 . 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 .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 .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 1. (2024·凤凰模拟) 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现状,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 焚书坑儒 B . 休养生息 C . 严明法度 D . 强征赋税
  • 1. (2024·广州模拟)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 . 重文轻武政策 B . 文化专制政策 C . 闭关锁国政策 D . 休养生息政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