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同是表现法国革命的影片,1982年波兰安杰伊·瓦伊达导演的《丹东》从大恐怖阶段而不是从革命早期阶段开始,以悲观主义的手法表现革命者为争夺权力而牺牲理想;而1989年出因罗伯特·安利可等人导演的《法国革命》则用光辉的画面歌颂法国革命。两者的区别表明(   )
    A . 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手法多样 B . 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对历史思考的不同 C . 电影易给观影者带来错误感觉 D . 历史影片实质上是拍摄者对历史的解释
  • 1.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
    A . 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 . 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 . 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 . 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 1. 2022年5月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在浙江金华启动,该遗址群目前覆盖了金华、衢州、绍兴、台州等4个市11个县,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经碳十四检测将长江中下游栽培稻的历史上溯至一万年前。此外经国内考古权威专家确认,上山文化遗址还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拥有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彩陶。因此该遗址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群。而此前学术界长期认为,浙江等南方地区远古时期为“蛮荒之地”。据此可知(     )
    A . 科学技术在探寻历史真相中起决定作用 B . 浙江地区在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国家形态 C . 考古发现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向前发展 D . “二重证据法”已不适宜当代史学研究
  • 1. 据《吕氏春秋》记载,百越之地曾经存在过古缚娄国,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战国地图上标明在博罗县境内有缚娄国。2000年,在博罗横岭山墓地发掘出了属于两周时期的铜钟和鼎,连同墓葬群的其他出土物,反映出“钟鸣鼎食”之贵族气象。这表明(     )
    A . 历史上确实存在缚娄国 B . 考古印证了文献中的记载 C . 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傅娄国 D . 缚娄国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 1. 《史记》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但是后来《孙膑兵法》失传了,加上相关历史资料太少,以至于有人怀疑,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同一本书。史学界对此也争论不休。直到1972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法竹简,才解决了这一悬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唯有通过考古发现,方能还原历史真相 B . 文献史料的记载是真实可靠、不容置疑的 C . 历史研究包括实证与理论诠释,拒绝一切假设 D . 历史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延展的
  • 1. 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清华简”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百家”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出“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   )
    A . 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大可不必予以质疑 B . 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官从,应当以新史料为据 C . 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的引导 D . 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
  • 1. 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   )
    A . 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 B . 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C . 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 D . 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
  • 1. 1640~1660年的内战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8世纪上半叶,有学派认为查理一世违背宪政原则,内战是议会为了维护宪法原则、保障个人自由而与国王展开的一场斗争。进入20世纪后,学术界从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对内战进行了新的诠释。主要观点有:乡绅是乡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在内战的爆发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战是衰落的乡绅为挽救自身所做的自救运动;等等。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内战是英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但也有学者认为内战是偶发事件,是一场误会。据此得出(   )
    A . 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B .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C .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D .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 1. (2022·河东一模) 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英国历史资料形式多样 B . 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 C . 研究英国历史具备丰富的素材 D . 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
  • 1. 《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学者钱穆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如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实

    解释

    《秦汉史》(1931年,作者时年36岁)

    《国史大纲》(1940年,作者时年45岁)

    设“五经博士”

    汉武之置五经博士;犹始皇之焚博士官书,以吏为师,统私学于王官之制也,亦未出亡秦之牢笼。

    武帝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称士人政府为“中国式的民主政治”,而“设五经博士”被其视为“士人政府”的成因。

    儒生公孙弘的任用

    武帝时,“朝廷儒者实犹未盛”, 大臣之任用“仍不出往者军功得侯或嗣封之例”,“儒生惟公孙弘、儿宽,俯抑取容(迎合取悦)而已”。

    “武帝始相公孙弘,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其先惟军人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

    ——摘编自张耕华《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

    1. (1)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两本著作的解释有何不同?
    2. (2) 分析材料,谈谈影响其不同解释的主要因素。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6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