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博罗)  如下表,可知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与中国建交时间

    国家

    1956年5月

    埃及

    1957年2月

    斯里兰卡

    1958年7月

    柬埔寨

    1958年8月

    伊拉克

    A . 苏联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B . 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 . 中国打破了美国孤立封锁的政策 D . 我国出现建国以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 1. (2024·潮州模拟)  随着世界联系的加强、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内部社会的变革,中国人对外界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15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日益融入现代国际关系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和兰(指荷兰)又名红毛番,地近佛郎机(注:明朝人所称佛郎机系指葡萄牙,实际上与荷兰并不相近)。……其人深目长鼻,发、眉、须皆赤,足长尺二寸。……所役使名乌鬼(指黑人),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其柁(指荷兰船)后置照海镜,大径数尺,能照数百里。

    ——摘自《明史·和兰传》(以上为明朝人对荷兰的记述)

    材料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地势低下,居民修治河道,与水中立桩砌石,架木其上,筑楼阁六七层。……通都计桥七百六十座。河之阔处,舸舰迷津(指迷路),商货辐犊(形容聚集)。贸易之盛,为欧土(指欧洲)大都会。……火轮取水器具(即排水机器),用泄亚零海水者。……(荷兰)善筑堤,又善操舟行远(指远洋航行)。南洋(指东南亚)各岛国,自爪哇起,皆建立埠头。市舶之通东南,自荷兰始。

    ——摘自斌椿《乘槎笔记》(1866年清政府派遣斌椿率同文馆学生3人前往荷兰等欧洲国家游历)

    1. (1)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关于荷兰的记述,你认为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可从人、地、经济、科技等方面进行比较)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派遣斌椿等人前往欧洲游历的背景。
    3. (3) 有学者认为:国与国的关系经常因为国家利益、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请以1949年以来中国对外关系为例,说明以上观点。(考生以中国与任一国家关系为例说明即可)
  • 1. (2024·丰顺模拟)  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缅甸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妥善地解决了边界问题。1960年两国签署边界条约,这是新中国同周边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推动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B . 消除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C . 能够促进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合作 D .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 1. (2024·封开模拟)  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5个,非洲的建交国则一 个也没有。万隆会议后到1964年,与我国建交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已有30个。这说明万隆 会议( )
    A .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 . 消除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 C . 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突破口 D . 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 1. (2024·封开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而且施加经济压力。新中国成立后, 美对中国实施贸易管制……由于美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大幅度下降。 1948年为2.73億美元,1949年为0.826億美元,1950年1至8月为0.33億美元。

     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

     材料二 当电子計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表明美国的建议被击败时,大厅里立刻沸腾起…… 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还有一些人跳起舞来。第二天,外交部代理  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文,告知二十五日联大通过的决议。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对比统计

    报道语态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不仅挑起中美经贸摩擦,而且在外交、科技、军事、涉台等诸

    多领域小动作不断。 一些身居要职的美国政客,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将中国视为“最危 险的敌人”,扬言美中之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叫囂要把中国“打回到第三世界”…… 这些敌意浓浓的言行,为中美经贸谈判及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1日03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待新中国的态度。美国采取该种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新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
    2. (2) 材料二中描述的事件,发生于哪一年?“通过的决议”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之后,为改善对华关系,美国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1960年至1985年间,《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4) 材料四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变化的?
  • 1.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这一结论是基于(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求同存异”方针 C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 全方位外交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下列史实反映出我国( )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 . 维护祖国统一 B .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 . 捍卫领土主权 D . 取得重大外交成就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说:“现在,门打开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及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
    2. (2) 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的“门打开了”指的是我国外交领域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简述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 1. (2024·安徽模拟)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济济一堂,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也标志着二战后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会议(    )
    A . 促进了中国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 B .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 . 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
  • 1. (2024·宣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三:周恩来:“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国家访问,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有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启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应……这是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所在。

    ——摘自麻陆东《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新中国采取哪些措施来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
    3. (3)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4. (4)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