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
    A . 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 . 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 . 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 . 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考古工作者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介绍,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重量大约为280克,预计完整的总重量应该超过500克,这比目前国内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重463克)的重量还要重,如果能够完整发现,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与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相比,本次发掘我们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站长介绍,本次发掘过程中,科技考古为含量非常大。1986年的发掘基本只用了碳14测年技术。此次除了碳14测年、有机物保护之外,还在玉石器保护、铜器保护等领域采用多项科技手段。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 (1) 据材料概括三星堆遗址及新发掘工作的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用历史遗迹、遗物“重现”历更的方法。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1. (1) 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 (2) 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 1. 风雨大泽乡

    某校历史学社将组织演出历史剧《风雨大泽乡》。关于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编剧A同学以《史记陈涉世家》为蓝本撰写剧本。

    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左(      贫苦农民)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今…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社长B同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史记》的记载不可全信,并给出如下证据: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秦墓12座,其中第11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喜”的基层官员,随葬海量秦律竹简。其中《徭律》有如下记载:(译文)

    材料二: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至5天,斥责;6至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律徭律》

    针对B同学的质疑,A同学进一步查找资料。他查找到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其它秦律,并对比4号墓墓主“衷”所随葬的在前线作战的兄弟“黑夫”和“惊”的两份家书(木牍)(以下译文)

    材料三:一家父子兄弟不同时征发兵役。

    ——《秦律戍律》

    在咸阳服役的,凭券向大内领衣;在其他县服役的,凭券向所在的县领衣。县或大内都按照其所属机构所发的券,依法律规定发给衣服。

    ——《秦律金布律》

    材料四:黑夫再次写信的目的是请家里寄些钱,再让母亲做件夏衣。信到后,母亲比较一下安陆丝布贵不贵,不贵的话一定要做整套夏衣,和钱一起带过来。要是贵,就只多送点钱就行,黑夫就在前线买布做衣服。信和衣物寄南方军营千万别寄错呀!

    ——黑夫家书(节选)

    钱和衣服,希望母亲寄五六百钱,好布至少二丈五尺。…我借了垣柏的钱都花完了,家里再不送钱来,必死无疑,急!急!急!

    ——惊家书(节选)

    1. (1) B同学要对材料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应如何利用材料二进行论证?
    2. (2) 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说明。
    3. (3) 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请谈谈你对大泽乡起义原因的看法。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劼人(1891—1962),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在1949年前曾短期任机关小职员,做过报刊主编、大学教授,办过小饭店、造纸厂,大部分时间从事写作。从1950年7月到1962年12月辞世,他一直担任成都市分管文教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副市长。他作为“旧知识分子”融入“新社会”的经历,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他本人以及那一辈读书人的绝佳个案。自20世纪30年代到2001年,先后有110多位作者参与到对李劼人的研究中。这些既存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李劼人历史形象的塑造。这些研究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其作品上,多属于文学评论性质;相比而言,从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李劼人本人及其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其次,既存的研究多侧重1950年前的李劼人,对他1950年以后的言行思想,特别是其在新社会里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关注明显不够,至多是一些只言片语的回忆。

    ——摘编自雷兵《“改行的作家”:市长李劼人角色认同的困窘(1950—1962)》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李劼人历史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李劼人的意义。
  • 1. 《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学者钱穆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如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实

    解释

    《秦汉史》(1931年,作者时年36岁)

    《国史大纲》(1940年,作者时年45岁)

    设“五经博士”

    汉武之置五经博士;犹始皇之焚博士官书,以吏为师,统私学于王官之制也,亦未出亡秦之牢笼。

    武帝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称士人政府为“中国式的民主政治”,而“设五经博士”被其视为“士人政府”的成因。

    儒生公孙弘的任用

    武帝时,“朝廷儒者实犹未盛”, 大臣之任用“仍不出往者军功得侯或嗣封之例”,“儒生惟公孙弘、儿宽,俯抑取容(迎合取悦)而已”。

    “武帝始相公孙弘,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其先惟军人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

    ——摘编自张耕华《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

    1. (1)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两本著作的解释有何不同?
    2. (2) 分析材料,谈谈影响其不同解释的主要因素。
  • 1. 同是表现法国革命的影片,1982年波兰安杰伊·瓦伊达导演的《丹东》从大恐怖阶段而不是从革命早期阶段开始,以悲观主义的手法表现革命者为争夺权力而牺牲理想;而1989年出因罗伯特·安利可等人导演的《法国革命》则用光辉的画面歌颂法国革命。两者的区别表明(   )
    A . 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手法多样 B . 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对历史思考的不同 C . 电影易给观影者带来错误感觉 D . 历史影片实质上是拍摄者对历史的解释
  • 1. (2022·河东一模) 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英国历史资料形式多样 B . 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 C . 研究英国历史具备丰富的素材 D . 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
  • 1. 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起因,有以下几条史料,据此可知(   )

    来源

    内容

    朝鲜政府内务部

    (1950年06月25日)

    “南朝鲜伪政权的所谓国防军,于6月25日拂晓,在整个三八线地区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开始了出其不意的进攻……现在共和国警备队正开展激烈的防御战来抵抗敌人。”

    苏联政府给美国政府的照会(1950年06月27日)

    “根据苏联政府所证实的事实,朝鲜爆发的事件,是由南朝鲜当局的军队向北朝鲜的边境地区进攻而挑起来的,所以这一事件的责任是南朝鲜当局和背后支持它的人。”

    美国驻韩国大使馆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1950年06月25日)

    “据南韩军队报告,北朝鲜部队今天凌晨向大韩民国领域的好几个据点进犯。……从进攻的性质和发动的方式来看,似乎已构成一次对大韩民国的全面进攻。”

    韩国国防部(1950年06月25日)

    北朝鲜的进攻是在凌晨4时至5时发起的,两个小时的密集炮火轰击之后,北朝鲜部队越过瓮津、开城和春川附近的分界线,并从江陵南北两面的海上登陆。

    A . 朝鲜战争爆发的起因无从知晓 B . 史学成果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更新 C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记载 D . 政治立场的影响导致历史记载失实
  • 1. 关于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115师作战的对象,过去抗战期间八路军宣传部门的说法,通常是泛指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20世纪80年代,多数相关战史著作及相关回忆录已经改变了说法,肯定被歼日军中有辎重部队。而当年谈及平型关战斗的一些大陆学者,在参考了相应的中日双方内部战报后也有新的说法,称其为“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一部”。由此可知(   )
    A . 内部战报比宣传公报更具有史料价值 B . 厘清历史真相有待需要挖掘新的史料 C . 辨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 D . 当事人回忆和文献史料是史料全部来源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