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图中的《青年杂志》创办于1915年,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发表了大量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和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的文章,这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

    A . 改变了五四运动的中心 B . 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C . 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D . 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思想武器
  • 1. (2023·温州中考)1920年初,郑振铎等温籍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见下表)。这可以印证( )

    《新学报》刊发的主要文章

    期 号

    主要文章

    第1期

    《破除社会阶级》《学校为什么不应该设读经科》

    第2期

    《达自由的路》《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第3期

    《社会化的教育》《可造的世界》

    A . 洋务运动影响温籍学生 B . 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 C . 早期党组织在浙南成立 D . 俄国道路成为青年共识
  • 1. 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张謇 D . 陈独秀
  • 1.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是主要撰稿人。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 陈独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 鲁迅——《文学革命论》 C . 李大钊——《敬告青年》 D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 1. (2023·四川眉山中考改编)某校八年级(1)班到省博物馆访学,就“中国近代的悲与寻”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到图片、典籍等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图展————绘思维导图】

    【析史料———探救国之路】

    史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史料二: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

    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日本有作品记载: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

    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史料三: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请将图片展中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序号:①;④。 
    2. (2)  阅读史料一,结合所学阐明你对“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的理解,并指出在此背景下国人“探索新的救国之道”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变题: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近代中国所呈现的历史发展趋势。 
  • 1. (2024八下·吴桥开学考) 陈独秀曾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对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痛斥,提出国民要有理智与判断的自觉,才能避免亡国。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救国救民之路在于(   )
    A . 发动武装革命 B . 革新政治制度 C . 解放民众思想 D . 提倡学术自由
  • 1. (2024·新邵)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A . 民权 B . 民主 C . 科学 D . 马克思主义
  • 1. (2024八下·吉林开学考) 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 .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 .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 . 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 .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1. (2024九下·吉林开学考)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1. (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材料二:国家振兴庶正,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补我所不及。今士大夫昧于域外之观者,几若彼中全无调教,不知西国政治之学,千端万绪,主于为民开其智慧,裕其身家,其精乃能美人性质,廷人寿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西洋人因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答辩书》(1919年1月15日)

    1. (1) 为了实现材料一中的意图,清政府推行了什么运动?举一“制器之器”的例子。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国家开始“兼采西法”的背景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观点出现在什么运动时期?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 (4) 一部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道路探寻?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3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