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八上·红河月考)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 .   提倡民主思想 B . 抨击旧道德 C . 主张男女平等 D . 倡导白话文
  • 1. (2024八下·江油开学考)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A . 民主与科学 B . 自由与平等 C . 法治与文明 D . 爱国与公正
  • 1. (2024八下·江油开学考) 辛亥革命后,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寻找救国出路的原因不包括(   )
    A . 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 B . 军阀割据混战 C . 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 . 新文化运动发生
  • 1. (2024八下·江油开学考)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 . 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 .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 1. (2023八上·洪江期中) 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 . 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 . 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 . 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
  • 1. (2023八上·临湘期末) 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变化与李大钊一篇文章的影响有关,这篇文章是(   )
    A . 《变法通议》 B .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 . 《敬告青年》 D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 (2024八上·澧县期末)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1. (2024九下·雷州开学考)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传承文明、吸纳文明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黄河一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乎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1. (1) 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亚洲文明?
    2. (2) 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这句话?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希腊取得的文明成就。
    3. (3) 材料三中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哪次重大改革?并概括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什么重大探索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并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特点。
  • 1. (2024八下·德庆开学考) 从1918年起,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人物是(   )
    A . 李大钊 B . 陈独秀 C . 董必武 D . 周恩来
  • 1. (2024八下·德庆开学考) 脱离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终于再次回到了世界潮流之中,虽然未来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学器物,失败;学制度,也失败;最终我们明白了要学思想。材料中的“学思想”的代表性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3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