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贵港期中) “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1. (2024·湖南模拟)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 从屈辱走向独立 C . 从封闭走向开放 D . 从专制走向民主
  • 1. (2024·娄底模拟)  对以下时间轴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 . 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 B . 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 C . 终结了封建制度 D . 尚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1. (2024·自贡模拟)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
    A . 创立了中华民国 B .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发动了武装起义 D . 颁布了宪法
  • 1. (2024·普宁模拟)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下列属于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是(   )
    A . 蒋翊武的《文学社举义之计划》 B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叙述 C . 汉阳扁担山辛亥铁血将士公墓 D . 2012年的历史纪录片《武昌首义》
  • 1. (2024九下·广安月考) 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至1913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这表明当时(   )
    A . 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 B . 民主共和观念影响扩大 C . 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 D . 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 1. (2024·龙岗模拟) 下图是 1909年《图画日报》刊载的漫画,图中“昔日”的女性只能在家遵守“三从四德”;“今日”的女性则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将来”的女子则是扛着枪与男子分担保家卫国的重任。该漫画反映了( )

    A .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C . 国民意识逐渐觉醒 D . 民国社会风气转变
  • 1. (2024·岳池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故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 (2)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根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3. (3) 材料三  陈独秀从美国引来的这把火,把北大烧得通红,推动了北大的变革。李大钊从俄国也“盗来”了火种,这两把火,前后交映,足以改变古老的旧中国。

      ——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事分析两把火是如何改变中国的。

  • 1. (2024·乐业模拟)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 弘扬了民主科学 C . 推动了思想解放 D . 实现了自强求富
  • 1. (2024·喀什模拟) 如果一个民族面对着深重的危机,却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愤和沮丧绝望的情绪中,或者只是不顾一切地起来蛮干,那谈不上民族的新觉醒,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材料中的“新的社会力量”领导了(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