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南昌期中)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   )
    A . 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 B . 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 . 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 . 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 1. (2024七下·新宁期中) 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 . 控制军权 B . 强化君权 C . 集中财权 D . 杯酒释兵权
  • 1. (2024七下·新宁期中) 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观之,宋代(   )
    A . 文武兼备 B . 重文轻武 C . 重武轻文 D . 以文驭武
  • 1.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甚至使用文臣统兵。当时的文官地位与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宋代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为了(   )
    A . 稳定宋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 B .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弊端重现 C . 促进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 . 加强全国各地军队战斗能力
  • 1. (2024·娄底模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源远流长,对我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夏商周三代到春秋前期,与血缘部族国家相适应,政治核心来自世卿世禄;春秋战国大动荡,在选拔官吏上军功制和养士制替代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两汉时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教训,逐步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辅之以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多种制度的配套体系;为了剥夺地方长官的选官权并消除察举不实的弊端,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替代,同时在察举中采取附加考试举措;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到了隋唐,科举制正式诞生,并显示出它与帝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到了宋朝,科举制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完善,终于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孙录见,西北大学学报,2021.11。

    材料二:唐宋时期科举考试情况表

    朝代

    录取人数

    状元人数

    唐朝

    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这一新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 1. (2024·普宁模拟)  中国古代有多个闻名遐迩的都城,其变化反映了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定都原则

    原则

    表现

    看军事条件,要求建都之地要置于上游之地,占据有利地形,又利于御外。

    看其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富饶之地,以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

    便

    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便于与各地联系的交通线上。

    主要看地形条件和人文环境,概括为:秀丽山川,天上人间,地下宫殿。

    —据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等整理

    材料二 西安城址演变图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都城

    都城(今地名)

    古代建都代表朝代

    西安

    西周、西汉、隋朝、唐朝

    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朝

    北京

    燕、辽、金、元、明、清

    南京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

    ……

    ——据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定都原则和材料二提供的西安城址演变图,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角度分析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
    2. (2) 请为材料三补充一个你认为可以入选的中国古代都城,并说明理由。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至少答出两个)。
  • 1. (2024七下·蓬安月考) 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 . 无为而治 B . 外重内轻 C . 君弱臣强 D . 重文轻武
  • 1. (2024七下·蓬安月考) 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命主持变法的人物是(    )
    A . 司马光 B . 王安石 C . 寇准 D . 辛弃疾
  • 1. (2024七下·都昌期中)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B . ”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 C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D .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1. (2024七下·余江期中)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是(   )
    A . 加强控制地方 B . 发展文教事业 C . 强化中央集权 D . 推行重文轻武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