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天水)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和田至若羌的铁路一“和若铁路”,是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图1为新疆局部简图,图2为和若铁路部分路段景观图,和若铁路有近50千米的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设计。

    1. (1) 塔里木盆地中部降水稀少,气候异常干旱,主要原因是
    2. (2) 简要分析在风沙路段,和若铁路多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建设的目的。
    3. (3) 某同学运用结构图探究塔里木盆地现代城镇、铁路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请将结构图中划线部分补充完整①

  • 1. (2024·天水)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其占比超过60%。下图示意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秦岭站的地理位置最接近( )
    2. (2) 我国南极三个常年考察站共有的特点是( )
    3. (3) 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
  • 1. (2024·天水)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创新团队用15年的坚持,自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红肉猕猴桃品种一“红阳”,产品出口至欧美高端水果市场,创造了小水果成就大产业的神话,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四川猕猴桃销售到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主要得益于( )

      ①科技水平提高②加工产业发展③交通高速发展④冷藏、保鲜技术发展

    2. (2) 乡村振兴一定要把“粮袋子”紧紧攥在手里。为此从根本上我们应该做的是( )

      ①大量进口国外粮食②保护好现有耕地③加大惠农政策力度④提高农业科技水平⑤在国外开辟农田

  • 1. (2024·天水) 2023年“特种兵式旅游”火运全网。一位湖南女大学生从4月25日至4月29日,5天爬完五岳,整个行程多数坐高铁。其行程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能完成五天爬五岳的“壮举”,主要依赖于我国发达的( )
    2. (2) 该行程跨越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①北方地区②南方地区③西北地区④青藏地区

    3. (3) 该学生到达河南时,沿途能看到( )
  • 1. (2024·天水) 2023年某月,从吉林长春奔向海南海口的Z384次列车上,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就需要更换一套服装,成为车厢内行走的亮丽风景线。下图为乘务员依次更换的部分服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月份可能是( )
    2. (2) 造成Z384次列车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更换服装的主要因素是( )
  • 1. (2024·安徽) 水稻的栽培和传播缓解了古代亚洲人粮食不足的状况,成为世界耕作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距今5000年前,我国华南地区的先民利用野生稻进行选育,培育出的栽培水稻品种向亚太地区扩散。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开发的精耕细作技术(防洪、灌溉、修筑梯田等)日趋完善,这些水稻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水稻耕作文化圈广泛使用。下图示意水稻种植文化传播概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1) 气候资源是水稻孕育演化的重要条件。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距今5000年前,栽培水稻扩散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世界水稻种植文化中心,该地适宜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是
    2. (2) 水稻育种技术彰显了华夏人民的智慧。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传往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然后向东传入(国家)。与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品种相比,这种新品种具有耐(填“旱”或“寒”)的特征。
    3. (3) 水稻种植在我国古代实现了因地制宜。秦、汉时期人们在平原和坡地开发了不同的水稻种植技术。与平原相比,坡地种植水稻更需要的精耕细作技术是
  • 1. (2024·安徽) 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不同区域有各具特色的优美风景。暑假,安徽省某中学研学小组对内蒙古自治区甲、乙、丙三地进行考察。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景观,图中①②③为研学小组在三个考察地拍摄的典型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1) 发现区域差异是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前提。研学小组在考察时发现甲、乙、丙三地景观差异明显,照片①、照片③分别拍摄于三个考察地中的地、地。试分析造成从甲地到丙地景观变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 (2) 发挥区域优势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研学小组发现某考察地附近草场广布,一望无际,适宜发展业(农业部门),该地的传统民居为
    3. (3) 技术进步促进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学小组通过调查发现,乙地风力发电量冬季大于夏季,而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该地充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冬夏互补的特点,稳定了区域电力供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简述乙地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的原因。
  • 1. (2024·安徽) 莫桑比克大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是我国参与建设的海外重点工程。该项目集成先进的超深海液化天然气技术,可开采海平面以下2000米内岩层中的天然气资源。2023年该项目持续稳产增产,不仅促进了该国社会经济发展,也拓宽了我国能源进口渠道。下图示意莫桑比克天然气运往我国的某条海上运输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1) 莫桑比克位于洲的东南部,其东部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与红海—苏伊士运河相比,莫桑比克海峡通过巨型船只的能力更(填“强”或“弱”)。
    2. (2) 满载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气的船只驶向我国,依次经过洋、马六甲海峡、中国海。
    3. (3) 简述该工程项目的建设对莫桑比克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 1. (2024·安徽) 2023年末,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常住人口达985.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突破500万人。科技崛起激发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合肥市已跨入特大城市之列。表为合肥市2022年和2023年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人口自然增长(万人)

    人口迁移增长(万人)

    常住人口净增量(万人)

    常住人口净增量在全国排名(位次)

    2022年

    3.4

    13.4

    16.8

    3

    2023年

    1.8

    20.1

    21.9

    1

    注:人口迁移增长=迁入人口数量-迁出人口数量

    1. (1) 2022年以来,合肥市人口( )
    2. (2) 合肥市常住人口净增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 )
  • 1. (2024·安徽) 在地球内力的驱动下,印度古陆漂洋过海,经历了地质历史上漫长的漂泊,终于到达现今位置。下图示意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不同时期的经纬度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2

    1. (1) 图示印度古陆在漂移过程中,其主体( )
    2. (2) 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 )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