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南昌模拟)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 .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 孙权称王,国号吴
  • 1. (2024·普宁模拟)  诸葛亮进入南中(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国当时(   )
    A . 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 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C . 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 . 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
  • 1. (2024七下·丰城开学考)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 .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 1. (2024九下·惠阳月考) 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 家族族谱的记载 C .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 安阳的悠久历史
  • 1. (2024·岳阳模拟)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 . 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 . 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 (2024九下·深圳月考)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 . 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B . 《三国演义》 C . 《资治通鉴》 D . 三国吴简
  • 1. (2024九下·毕节月考) 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 .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 .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 . 三国鼎立使当时的中国从混战到实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 1. (2024·乌鲁木齐模拟)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贤纳士  ③曹操联合孙权  ④实行屯田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 (2024·沅江模拟) 如果把“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边疆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整合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下面最恰当的主题应该是( )
    A . 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 1. (2024·浦北模拟)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研究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的第一手资料是(   )
    A . 小说《三国演义》 B . 诸葛亮的《隆中对》 C . 三顾茅庐的故事 D . 三国鼎立形势图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