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英德模拟)  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出现两次高潮: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等

    材料二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极其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到了“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之后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统一的汉文化。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明证。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异的文化主体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内互相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更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1. (1)  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一回答:列举宋元时期我国传入欧洲的科学技术成就两例,并指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共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述史论结合,有标题、有结论、逻辑严密;100~200字。)
  • 1. (2024·丰顺模拟)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    )
    A . 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B .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C . 针灸疗法,科学治疗 D . 药食同源,食药互补
  • 1. (2024九下·惠阳月考) 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
    A .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 促进了西域发展 C . 推动了物种交流 D . 完成了最初使命
  • 1. (2024·封开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影响世界的古代工匠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取用麻头、破布、旧渔网及树皮为原料,拓宽了原料的来源,制造 出廉价高质量的纸张,天下咸称“蔡侯纸”。它的出现,标志着纸张取代竹帛成为文字主要载 体时代的到来,促进知识、思想的大范围传播,使古代大量文字信息得以保存,促进人类文明 的进步。

    ——摘编自翟文明、于海娣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学习西方的近代先驱

    序号

    人物

    言论

    A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页 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筹办夷务始末》

    B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 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

    C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 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罪案之答 辩书》)

    材料三  引领时代的现代英模
    新中国成立后,注重以英模典型形象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初期, 一批与以往不同的劳动模范形象出现在群众视野中。

    类型

    代表人物

    知识分子

    周尧和(物理冶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蒋筑英(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长 春光机所研究员)

    企业家

    步鑫生(打破“大锅饭”的衬衫厂厂长)、年广久(“傻子”瓜子品牌创始人)

    ——据万芳《新中国建国后英模人物的形象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文字主要载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侯纸”的 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ABC 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写出其姓名;简要 说明其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述改革开放初期英模形象反映出的社会变化。
  • 1. (2024·封开模拟)  下图反映的信息说明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 )

    A .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 西域地区的管理 C . 西藏地区的管理 D . 农耕文明的保护
  • 1. (2024七下·柳州期中) “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这一材料可用于说明造纸术发明的(   )
    A . 背景 B . 过程 C . 工艺 D . 影响
  • 1. (2024·池州模拟)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王朝的疆域图,赞美此王朝的诗句是(   )

    A .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 B . 盛世繁华映西汉,辉煌灿烂震乾坤 C . 西晋王朝风华茂,一统天下显威怀 D .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1. (2024·肥西模拟) 汉代诗人辛延年写道:“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该诗可以佐证当时(   )
    A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C . 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 . 都市生活繁华多彩
  • 1. (2024·肇庆模拟) 下列图片不能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考古发现有利于研究历史 B . 文学艺术的发展 C .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 D . 书写材料的变化
  • 1. (2024·宝安模拟) 宝安区某校正在开展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任务一: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

    一班同学开设了“中国智慧”主题邮票展,他们搜集了下列邮票:

    任务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三班同学举行“弘扬中国精神”主题宣讲会,小陈同学整理了中国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

    时期

    中国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

    B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

    四班同学举行“身边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发现无论是讲好中国故事,还是弘扬中国精神,都需要相应的媒体来传播中国声音,因此他们回顾了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历程:

    时间

    事件

    1958年5月1日

    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

    1973年5月1日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彩色电视,中国开始迈向彩色电视时代。

    1978年1月1日

    《新闻联播》正式开播,采用录播形式。

    1978年5月1日

    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对国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

    1992年

    我国第一个卫星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开播,电视台节目上星,是传输手段历史性的转变。

    1996年1月1日

    《新闻联播》由录播形式改为现场直播。

    2019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这是中央

    广播电视总台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全新打造的综合性视

    听新媒体旗舰。

    任务三: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五班同学开展“二战后的中国与世界”主题年代尺绘图活动,小王同学绘制了下列年代尺:

    1. (1) 请你设计上述三枚邮票陈列的顺序,并说明理由。任选一枚邮票,为相关人物写一段介绍词。

      二班同学开展了中国历史故事会活动,活动中,小王同学讲述了下列故事: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一块大岩石上开凿的一条人工河道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后分若干支流灌溉农田。第二部分分水堰,是岷江中修建的形似鱼嘴的卵石沉积建筑物作堰,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内江引渠灌溉,外江流入长江。第三部分飞沙堰。是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修建的分洪用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的泥石便流到外江,不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都江堰水利工程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造福人民。

    2. (2) 从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故事中,能看到哪些智慧的做法? 
    3. (3) 请你补充完成上述表格,并从A处相关精神中选择一个,谈谈你将如何弘扬该精神。
    4. (4) 根据材料,中央广播电视台经历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5. (5) 根据年代尺,结合具体史事阐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6. (6) 结合本项目式学习主题,补充完整下列句子:“中国推动世界发展”,并以此为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价值观正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