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面是四种应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应用文的不得体之处并进行修改。

    ①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②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导游词)

    ③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日,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①       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②       将   改为       

    ③      

  •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

  • 1.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题。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①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的?

        梁永安 (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立该属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研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②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一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一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是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③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一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④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⑤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一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一旦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

    2. (2) 对于文化节目收视下滑这一现象,被采访的专家与社会舆论 (记者) 看法有什么不同?

    3. (3) 依据专家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

  •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狂妄自大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

    A . 急功近利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B .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闭关自守 C . 闭关自守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D .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急功近利
  • 1. (2017高三上·双鸭山期中)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百年的禁书、焚书、战乱、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丧失无数,惟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                                   

    A . 细心分析,似乎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B . 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经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C . 恐怕主要是因为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民间流传。 D . 推其原因,是它们已经成为普通人民的精神食粮,所以始终在民间流传。
  • 1. 用故事、案例阐明道理、陈述主张,可以使人觉得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参看下面两个示例,请你创作或复述一个故事(案例),并用带破折号的一句话简述相关的道理、主张。

    示例:①护士叫醒熟睡中的患者,让他服用安眠药。

    ——有些人只知道机械地做事,对做事的目的却不了解,甚至于南辕北辙。

    ②林巧稚大夫一生没有婚育,却成为公认的妇产科专家。

    ——好的学者、读者不必就是诗人或作家。

  • 1. 临近高考,某校在高三教学楼下设置了留言板,请你为下列(1)(2)两类同学留言。要求:每类不超过30字,语言生动得体。

    ①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郁闷的同学。

    ④       因为自己的报考志愿与家人的期望相左而烦恼的同学。

  • 1. 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网络用语,试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语言文字规范化两方面简要分析这种语言现象,表达你的看法。

    ①肿么了;②神马都是浮云,神马都木有;③偶好无聊啊;④拍砖或拍板儿砖(论坛上的争论,多指批评意见);⑤灌水(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过长而言之无物),造砖(认真精心地写);⑥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等。

    ① 网络语言的特点:

    ② 语言文字规范化: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心理学与文学

                                                                                                         (瑞士) 荣格

    ①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②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

    ③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然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作出某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虽然我们从歌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母子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士德戏剧本身。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出瓦格纳偶尔喜欢穿女性服装

    这一事实。

    ④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

    ⑤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然而他又绝不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 (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形式: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研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

    ⑥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而不管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相对的,但都是正确的。                                        (选自《荣格文集》,冯川译)

    1. (1)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    ) (    ) 

       A.人的心理是科学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因而心理学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

       B.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

       C.除了在心理生理的本能和反应领域内的事物,我们都能运用因果联系去分析。

       D.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体现的创造性的一面能最充分地表现在人的生命中。

       E.心理事件可以推导,但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却不能建立理性的程式。

    2. (2) 下列关于“艺术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阅读第③段,填空(:本段作者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道理。举歌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什么?而举瓦格纳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什么?

    4. (4) 完全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文学艺术,存在怎样的困弊? 请从目前心理学的不足和艺术的特性两个方面回答。

  •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视春晚剧组日前    建组以来第一次媒体见面会。春晚总导演哈文称,龙年春晚4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将不会出现任何广告。此表态立即引发网友热议。大批观众    。部分网友认为,去年就宣称过零广告插入的春晚,今年是否真的    一切软宣传广告,我们将    

    A . 举办 拍手称快   杜绝   拭目以待 B . 举行      拍手叫好       杜绝       拭目以待 C . 举办    拍手叫好       谢绝       拭目以观 D . 举行     拍手称快       谢绝       拭目以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