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路翎(1923-1994),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汉族。路翎是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

  • 1.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                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看耐读。

    ①其实那座园很小,园中读书堂也小,浇花亭尤小。

    ②弄水种竹轩、见山台、钓鱼庵、采药圃等等更远远不如名字那么清幽。

    ③司马温公描写独乐园的诗歌传诵一时。

    ④饱读纸上园林,可以读出自己胸中的园林,世人真不必多事造园了。

    ⑤独乐园所以为人欣慕,不在于园,而在于诗

    A . ④③①②⑤ B . ③①②⑤④ C . ④⑤③①②   D . ③⑤①②④
  • 1. 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道山如屏,溪水如歌,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将你带入古老意境的同时,也将你引到了爱莲堂前。                                                             , 大多是周敦颐和他的两位优秀后裔鲁迅、周恩来的名言警句。伫立堂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去寻觅三位优秀周氏奇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牵系。

    ①大门旁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

    ②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刻在大门旁

    ③言简意赅地道出源远流长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周子理学

    ④言简意赅地道出周子理学的源远流长和对后世的影响

    ⑤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争奇斗妍的字画中

    ⑥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这些字画争奇斗妍


    A . ①④⑥ B . ②③⑥ C . ②③⑤ D . ①④⑤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 完善的规划、细致的预算、周密的方案让国际展览局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B . 清华大学毕业生实现综合魅力的提高,靠的是在保证主修课质量的基础上,对公选课和辅修课的拓展取得的。 C . 美军检测船近年来频繁“造访”中国周边海域,在于侦察中国潜艇进出的关键水道。 D . 我们要敢于用自己的眼光审视那些名不副实的满分作文,更不要把一味模仿和套用作为取得高分的“终南捷径”,这是有违写作规律的。
  • 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谁也不能确定是否只有这些呱呱坠地而患上肾结石的婴幼儿们才是三鹿毒奶粉事件的唯一受害群体。 B . 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 , 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C . 希拉克宣布放弃参加下任总统选举,这意味着他即将告别纵横捭阖40余年的政治舞台,也标志着法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D . 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 , 不像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随时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往的股票抛出去。
  • 1. 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嗜好  沟壑  反修率  磨肩接踵 B . 皱纹    倾圮    即时雨    永保青春 C . 慰藉    砥砺   必需品    呕心沥血 D . 豆蔻   荼毒   掉书袋    上窜下跳
  •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 据  攻  屈聱牙     骜不驯 B . 控     澈     前毖后      海市 C . 蓝      抖      明修道    破百出 D . 隙      梯      歌不辍    垂三尺
  • 1.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它们简约的线条,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合作”的理念。请结合画面内容,展开想象,任选一个角度,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⑴~⑷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的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 (1) 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2. (2) “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3)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4. (4)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

    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我独自到伊豆旅行,已是第四天了。在修善寺温泉歇了一宿,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穿着高齿木屐爬上了天城山。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可是,我的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这时候,大粒的雨点开始敲打着我。我跑步登上曲折而陡峭的山坡,好不容易爬到了天城岭北口的一家茶馆,吁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站在茶馆门前。我完全如愿以偿。巡回艺人一行正在那里小憩。

    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了一旁。

    “噢……”我只应了一声,就在这坐垫上坐下。由于爬坡气喘和惊慌,连“谢谢”这句话也卡在嗓子眼里说不出来了。

    我就近跟舞女相对而坐,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我面前。我依然没有言语。

    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活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舞女的同伴中,有个四十出头的妇女,两个年轻的姑娘,还有一个二十五六岁的汉子,他身穿印有长冈温泉旅馆字号的和服外褂。

    舞女这一行人至今我已见过两次。初次是在我到汤岛来的途中,她们正去修善寺,是在汤川桥附近遇见的。当时有三个年轻的姑娘。那位舞女提着鼓。我不时地回头看看她们,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然后是翌日晚上在汤岛,她们来到旅馆演出。我坐在楼梯中央,聚精会神地观赏着那位舞女在门厅里跳舞。

    ……她们白天在修善寺,今天晚上来到汤岛,明天可能越过天城岭南行去汤野温泉。在天城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一定可以追上她们的。我就是这样浮想联翩,急匆匆地赶来的。赶上避雨,我们在茶馆里相遇了。我心里七上八下。

    不一会儿,茶馆老太婆把我领到另一个房间去。这房间大概平常不用,没有安装门窗。往下看去,优美的幽谷,深不见底。我的肌肤起了鸡皮疙瘩,牙齿咯咯作响,浑身颤抖了。我对端茶进来的老太婆说了声:“真冷啊!”

    “唉哟!少爷全身都淋湿了。请到这边取取暖,烤烤衣服吧。”

    老太婆话音未落,便拉着我的手,把我领到她们的起居室去了。

    1. (1) 开头第一段中写“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有什么作用?

    2. (2) 第二段中写到“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试写出“希望”的内容。

    3. (3) 在“我”与“舞女”的再相见的情节中,小说塑造“我”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4. (4) 赶上避雨,在茶馆相遇后,“我”心里为什么七上八下?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