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每当这种时刻,瓦蓝色的炊烟便像长长的带子,在果园的树木中间    开去。

    ②非尔号夫男爵对他说起     在明天举行的国务会议的第一次会议。

    ③经过很长时间的      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

    ④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用这种    的编码办法。

    A . 弥漫  预定   犹豫   荒诞 B . 迷漫       预定          迟疑          荒诞 C . 弥漫  预订   犹豫   荒谬 D . 迷漫       预订          迟疑          荒谬
  • 1. 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持之以恒    胸有成竹 B . 妇儒皆知    一气喝成 C . 物竟天择    脑羞成怒 D . 心旷神宜    门廷若市
  • 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大炮在中甲板里滚来滚去,炮舱船梁下面摇曳着的船灯,给这景象加上了令人晕眩的、晃动的光和影。 B . 有关部门整顿房地产市场,那些八字还没一撇就热热闹闹售房的开发商,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C . 《山羊兹拉特》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感情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在困境中,人与羊的相濡以沫 , 终于使他们的感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D . 与核裂变发现失之交臂的费米踌躇满志 , 带领一批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室内网球场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芝加哥一号。
  • 1.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悲悯情怀①最高尚的情感。它宽广有容②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如③山羊兹拉特④中,作者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山羊⑤《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的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藩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

    A . ①——② 、③ 《 ④ 》 ⑤; B . ① ,② ,③ 《 ④ 》  ⑤。 C . ①——② ,③  “④”  ⑤; D . ① ,② 、③  “④”   ⑤。
  • 1. 将下面这段文字画线部分改写成整句,要基本保留原意,语气连贯。

    没过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潺潺的小溪枯竭了,牲畜干渴而死去,干旱枯萎了田野的庄稼,山谷里饿殍遍野。

  • 1. 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的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

    橘子洲头   月下荷塘     淇水之畔    雨巷深处    

    汨罗江畔       康河桥边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 1. 《外国小说欣赏》单元话题“情感”中告诉我们: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尔克斯表现出的对感情抒发的节制。

    请对以下给出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中任一人物话语进行赏析,品评人物话语中蕴含的深层情感。

    ①快到小镇时,母亲对女儿说的话:“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②母亲要带女儿去墓地拜祭时,神父看到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后说的话:“等一会儿走吧”“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 (1) 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2. (2) 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3. (3) 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4. (4) 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什么是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

    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1. (1) 为什么“草原上门上根本没有锁”?

    2. (2) 小说的结尾描述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该忏悔什么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页